古代不能买卖私盐-背后到底什么原因 (古代不能买卖的东西)
在古罗马时代,士兵们会按日定量,领到一笔名为,salarium,的专门补贴,这笔补贴不是金钱,而是食盐,尽管后来军饷代替了食盐,但拉丁文,salarium,保留了下来,经过法语和英语的演变,最终以,s...
你知道吗?现在咱们说的“薪水”,最早居然和盐有关。古罗马时代士兵每天领的“salarium”,不是钱,是食盐。后来军饷代替了食盐,但拉丁文“salarium”传了下来,变成英语的“salary”,就是“薪水”的意思。现在物质好了,盐好像没那么金贵了,但中国古代史,说白了就是一部盐业发展史,盐是立国之本,富强之基。
盐为啥这么重要?先从咱身体说起。人活着离不开盐,咸味儿来自钠。现代医学说钠能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还能维持身体酸碱平衡。古代人没这些研究,但直观感受就是:不吃盐,浑身软绵绵,下地干活都没劲儿,打仗更别想了。
除了吃,盐还是古代的“保鲜剂”。那时候没冰箱,食物放几天就坏了。古人想招儿:用盐腌!蔬菜变咸菜,肉变咸肉,能存好久。老百姓自己留着备荒,商人就靠这个异地贩卖,跟现在的冷链运输差不多,都是“时间差”生意。
古代人种地能自己吃饱,但盐不行,得靠外面。中国内陆产盐地不多,像山西解州、四川自贡、陕西花马池,都扎堆儿。有脑子的人先发现商机,把分散的产地和需要盐的人串起来,一张盐业贸易网就这么慢慢铺开了。
最早把盐业当回事儿的,是齐国。周武王封姜子牙在营丘(现在山东淄博),他挺聪明,不搞那些虚的,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业,尤其盯着盐和渔业。这一下,齐国热闹了,各地人都往那儿跑。《史记》里说“通渔盐,则人物归之”,意思就是盐搞好了,人就来了,钱也来了。

古代晒制海盐
临淄是齐国都城,靠着济水的水运,搞了个超大的贸易网。往外卖盐,换粮食和别的物产。临淄就这么成了东方第一大都市。春秋时齐桓公时期,临淄有20万人,战国中期超35万,汉武帝时到50万!苏秦说“临淄之中七万户”,按每户三男,那就是二十多万,人口暴涨,全是盐业红利的功劳。
管仲这脑子真够用,他搞了个“官山海”,就是国家垄断盐业。卖私盐?直接死刑!古代人花钱主要买粮食,盐和粮食绑得死死的,控制了盐,就等于控制了农业贸易。而且盐税是“隐形税”,老百姓买盐量不大,对价格不敏感,买咸肉时只看肉,里面的盐税根本感觉不到。所以盐税成了古代财政收入的大头,甚至能当“第二人头税”。
齐国靠盐业发了家,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秦国也学聪明了,商鞅变法搞盐业专卖,富国强兵,最后统一了天下。盐,真是硬通货啊。

西汉刚建立时,朝廷“与民休息”,让私人搞盐业。盐商很快富得流油。但汉武帝时期,连年打仗,财政没钱了,民间富商“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桑弘羊出了个主意:“笼盐铁”,把盐业收归国有。产盐地设“司盐校尉”,盯着盐民生产,政府包购销,妥妥的“国企”。
汉昭帝时开了“盐铁之议”,主动放开点盐禁,史学家都夸这事儿办得好。王莽时期就不行了,大商人贿赂官员,公开“盗煮”,私盐满天飞,朝廷只能废除盐禁。三国时期,各方势力盯着盐业的利润,抢盐田打得你死我活,孙吴干脆让军队管盐业,“军营”模式。
隋文帝杨坚挺实在,搞“官民共利”,开放盐田盐井,个人按规矩生产就行。但隋朝末年,朝廷管不住了,私盐到处都是,抓私盐抓得民怨四起,好多造反的头子,就是卖私盐的。
唐朝白居易写诗《盐商妇》,说“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盐商夫人富得流油,不干活儿就吃穿不愁。唐代中期搞“榷盐法”,盐民负责生产,朝廷统一收购,再加价卖给盐商,盐商运到指定地方卖。朝廷控制了批发,盐商赚得少了,国家税收却多了,中后期盐税占了财政的一半。
两宋时期盐业搞得最溜。朝廷设转运司,专门管盐务,严格控制流通,划分销盐区域,盐不能跨区卖。北宋青海的青盐卖44文,成本才5文,熙宁年间1石米400文,1斤盐能换11-12斤大米,折现在差不多30块钱一斤!朝廷的运销体系越来越完善,盐税占了财政的三分之二,真香。
明清基本沿用了两宋的“纲商引岸”制度。盐商想卖盐,得先交盐领盐引,去指定产区买盐,再卖到指定地区。清朝盐工为了多赚钱,拼命挖盐井。1835年,自贡的燊海井凿穿了岩层,喷出黑卤水,深度1001.42米,人类第一口千米深井,古代工程学的奇迹啊。
所以说啊,盐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在古代可是国家级战略物资,历朝历代都盯着它,一点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