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科举制度有哪些流程?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发展)
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科举制度的流程是什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科举制度简介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
科举制度嘛,咱们以前老听,但具体咋来的、咋考的,可能还真说不清楚。今天就随便聊聊这个玩意儿。
科举,简单说就是古代选官的考试。为啥叫“科举”?因为分科取士,一科一科考。从隋朝到清朝,这一考就是一千三百多年,够久的吧。
就像《诗话二则》里说贾岛“初赴举京师”,就是他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呢。

到了明朝,这考试制度就特完善了,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啥?基本就是儒家那几本经书,题目从“四书”里抠句子,文章必须写成八股文,解释还得按朱熹《四书集注》来,一点不能差。
那科举制度咋来的呢?早先秦朝,官儿都是世袭的,爹是官儿儿子接着当,叫“世卿世禄”。后来慢慢有了军功爵制,打仗立功也能当官。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是天子、诸侯、卿、士一层一层传,靠血缘。到了东周,开始有客卿、食客这些,算是民间人才的苗头了。
到了汉朝,朝廷觉得光靠世袭不行了,得从民间找点能人。于是有了察举制——地方官推荐好人,州里推的叫秀才,郡里推的叫孝廉。
魏文帝那会儿,陈群整了个“九品中正”,指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给人打分,分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九等,按等级当官。晋朝、后来的六朝都这么干。
这九品中正算是察举的升级版,把推荐权从地方官手里拿给了朝廷派的人。可魏晋时士族太横,老影响中正官打分,后来干脆就认出身,不看本事了。

结果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好官儿都是士族的,平民根本没戏。不光堵了民间人才的道儿,还让士族把持了朝廷当官儿的路。
魏晋以后,官儿差不多都是高门大户的孩子,不管行不行都能当。好多有真本事的平民,却只能当个小官儿。隋文帝看不下去了,开始搞分科考试,凭本事选官。他让各州每年送3个人来,后来又设了不同科目。隋炀帝时直接设了“进士科”,考的是对时事的看法,按分数选人,这就是“应策取士”。分科取士,慢慢就成了科举。
那科举到底咋考呢?先说童生试,也叫“童试”,是地方上的初考,明代由提学官管,清代由各省学政管。分县试、府试、院试三关,院试过了就成了“生员”,也就是秀才,能进府、州、县学念书了,所以也叫“入学考试”。不管多大岁数,只要没考上秀才,都叫“童生”。比如《左忠毅公逸事》里说“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就是童生试,左光斗录取了史可法当秀才,那会儿史可法都二十了。《促织》里“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就是说成名正准备考童生试呢。
过了童生试,就是乡试了。明清每三年在省城考一次,在秋天八月,所以叫“秋闱”。主考官是皇帝派的。考完发正榜、副榜,正榜上的叫“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到第十叫“亚元”。
举人再往上考,就是会试了。也是在每三年,在京城考,春天考,所以叫“春闱”。礼部主办,皇帝派正、副总裁。各省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都能考,录三百个“贡士”,第一名是“会元”。
最后一级是殿试,皇帝亲自考,考策论。参加的是贡士,考中了都叫“进士”。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进士及第”,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就三个,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叫“传胪”。状元直接当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当翰林院编修。剩下的进士还要参加朝考,考论文、诏书、奏议、诗赋,挑会写会字的当“庶吉士”,其余的当主事、知县什么的。庶吉士在翰林院特设的馆里学三年,期满再考,好的留翰林院当编修、检讨,不好的就分到各部或各省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