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和刘伯温都是朱元璋的谋臣-李善长到底强在什么地方 (李善长和刘伯温谁厉害)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善长和刘伯温,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李善长的职场情商比刘伯温要高很多,而且官场经验也非常丰富,而且李善长搞后勤那可是明末无人能比,朱元璋在前线打仗,而李善长稳坐大后方,源源不断...
今天想聊聊李善长和刘伯温这俩明初大佬,为啥李善长能稳坐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刘伯温却总差点意思呢?
李善长这人吧,职场情商和官场经验那真是没得挑,比刘伯温高出不是一星半点。搞后勤更是他的绝活,朱元璋在前线拼杀,他在大后方把粮草、辎重安排得明明白白,源源不断送上去。所以淮泗功臣集团里,他一直是大哥大,文臣之首的宝座坐得稳稳的。

李善长这人特别会来事,朱元璋刚有点名气时,投奔的人越来越多,他就负责挑人,把有本事的推荐给朱元璋。连刘伯温、宋濂这些大牛,都是他牵的线。这样一来,朱元璋省了多少事,不用愁没人用。能帮领导分忧的人,走到哪儿都吃得开,这话真没错。
《明史》里记载过这事:“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翻译过来就是,李善长不光帮朱元璋挑人,还负责安抚人心,手下人闹矛盾了,他出面调解,妥妥的“润滑剂”。
更早的时候,李善长还干过刘伯温的活儿。他劝朱元璋南渡长江打南京,朱元璋听了,结果真拿下了南京——这可是朱元璋最早的根据地,后来能跟天下争雄的本钱。你说这眼光,毒不毒?

打下南京后,朱元璋还想打镇江,手下将领不乐意了。朱元璋假装要发火军法处置,李善长一看就懂:这是领导在演“苦肉计”呢,需要人配合。立马跑出来求情,朱元璋唱红脸,他唱白脸,轻轻松松就把不服管的人给收拾了。这默契,没谁了。
再看看刘伯温,职场情商就有点掉链子,总带着点书呆子气。朱元璋早期还小明王韩林儿的旗号,甚至在官厅里给韩林儿设御座,带着大家拜。刘伯温偏不拜,还嘀咕:“这不就是个放羊娃吗,拜他干嘛?”这话说的,朱元璋当年也是放牛娃出身,徐达、汤和这些大将哪个不是草根?刘伯温这不是打领导的脸,还顺带踩了一群老兄弟?

《明史》里记着:“初,太祖以韓林兒稱宋後,遙奉之。歲首,中書省設禦座行禮,基獨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爲!’”刘伯温是真不给人面子,还当面拆台,换你朱元璋,能对他没芥蒂?
而且李善长看人比刘伯准多了。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混时,李善长就看准了他能成大事,主动跑去投奔。朱元璋看他年纪大又有文化,就留他在身边管文书。反观刘伯温,当时红巾军闹得那么欢,元朝早就快完了,他还抱着元朝大腿,甚至帮着元朝打过农民起义军。后来朱元璋打下浙江,亲自请他出山,他还看不上朱元璋,觉得这“大老粗”不靠谱。直到朱元璋越来越壮大,手下人写信劝,他才肯出山。这眼光,也太“后知后觉”了。

对朱元璋来说,淮西功臣集团就像他创业初期的“十八罗汉”,李善长是元老合伙人,能跟他同生共死;刘伯温呢,更像个职业经理人,元朝倒了跳槽过来,哪朝哪代都有饭吃。
李善长最厉害的,还会给朱元璋灌“心灵鸡汤”。朱元璋以前就是放牛娃,见识短,投奔红巾军也是为了混口饭吃,没啥大志向。李善长虽然学问一般,但嘴皮子利索,专给他讲刘邦的故事:刘邦也是草根,豁达大度,会用人,五年就当了皇帝。你现在跟刘邦一个时代,他家离你老家不远,他留下的“龙气”该你接手,学他就能当皇帝!朱元璋听完直接打了鸡血,原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真的!
《明史》里这段记载特有意思:“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长这话,直接给朱元璋画了个当皇帝的大饼,还让他觉得这饼能吃到。
这么一比,李善长这波操作,确实比刘伯温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