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太祖死后-真相令人吃惊-宋太宗是怎么对他的嫂嫂和侄儿的 (宋太祖死后,为什么没有传位给儿子)
宋代太祖太宗朝的皇权更替是比较有意思的,在平静之下实际上暗流涌动,在历史记载中,赵匡胤的死就是个未解之谜,作为一位前禁军高级将领,高水平武术家,年龄不大的宋太祖突然崩殂这本身就很奇怪,更留下了千古谜团...
宋代太祖太宗那会儿的皇权交接,表面看着风平浪静,底下其实全是暗流。赵匡胤的死就是个谜,他以前是禁军高官,武术水平不低,年纪也不算大,突然人就没了,还留下个“烛影斧声”的千古悬案。
接下来这戏码,阴谋味儿更浓了。司马光记载,太祖刚走,宋皇后派宦官叫赵德芳进宫,结果王继恩自作主张,找了晋王赵光义。晋王的亲信程德玄早就在门口等着了,三人一合计,直接就进宫了。宋皇后当时估计都懵了,但她脑子转得快,明白晋王都来了,这皇位肯定跟太祖一系没关系了,立马就跟赵光义低头认了怂。赵光义呢,拍着胸脯保证“放心,以后咱俩共享富贵”。

▲配图来自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可赵光义一登基,那点“共享富贵”的承诺立马就露馅了,心胸真没他哥大度。
赵光义先干了一件不合规矩的事:新皇帝登基,第二年才改年号,结果他直接把开宝九年改成太平兴国元年,急吼吼的,生怕夜长梦多。接着就下旨让宋皇后搬去西宫,西宫那是嫔妃住的地儿,宋皇后是皇嫂,早该有皇太后的礼数了。
可宋皇后啥也做不了,只能认命。
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被封为开封府尹,还兼中书令,封齐王。齐王本来就位高权重,而且五代十国以来,开封府尹基本都是储君才能当的位子,赵廷美这封赏,明摆着是给他个虚职,实权在太宗手里。等太宗把太祖一系的威胁都清得差不多了,赵廷美就开始坐立不安了,举止越来越反常。
正史里说,赵廷美因为“谋反”被流放,最后死在了外地。
太祖的两个儿子,一开始也得了封赏,赵德昭是节度使、郡王,德芳也混了个高位。可高粱河那一仗,太宗皇帝还从战场上失踪过,军里头就有人开始嘀咕,说不如立赵德昭当皇帝。等太宗灰溜溜跑回开封,这事儿就捅了马蜂窝,没过多久,赵德昭和德芳也先后没了。太祖一脉的近支皇族,全被削去了皇子皇女的身份,彻底跟皇位继承绝缘了。

这事儿在朝里闹得沸沸扬扬,大臣们私下都议论纷纷,太宗皇帝直接把锅甩给皇嫂,让宋皇后搬出开封,去洛阳宫住。宋皇后的亲人接二连三不明不白地死,加上赵光义对她冷冰冰的,没几年就郁郁而终了。
更过分的是,宋皇后好歹是先朝皇后、皇嫂,赵光义居然不给她穿孝,还禁止朝臣吊唁。这既不合礼数,也不讲人情,民间都说“老嫂比母”,可谁敢为这事劝谏,立马就被贬官或者发配。
开封城为此闹得满城风雨,两年后宋皇后才下葬,丧葬规格和陵墓规模都简陋得很。
说白了,赵光义这套操作就是:先拿一堆好封赏堵住大家的嘴,同时自己在太祖朝安插的人马也派上用场了。至于哥哥留下的那些“旧人”,不管是谁,慢慢一个一个收拾掉。要是谁敢对他的皇位有想法,那死得更快。

甭管野史咋猜,官修的《宋史》对赵光义这事儿也没少批评。《宋史·太宗本纪》里直说:太祖崩了没过一年就改元,涪陵县公被贬死,武功王自杀,宋皇后没好好发丧,这些事儿,后人想不议论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