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问寇准要立谁太子-寇准说你说了算 (宋太祖对寇准面试)
在封建王朝,储君是帝国制度中最微妙的一个位置,按照中国的传统,立为太子,即为储君,此时的太子离皇位仅一步之遥,但是,皇帝对于太子的态度是往往相当矛盾的,一方面,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太子又绝对的...
封建王朝那会儿,储君这位置啊,说微妙是真微妙。按老规矩,太子一立,就是储君,离龙椅就差一步的事儿。可皇帝对太子这心思,多半是拧巴的。

一方面,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是接班人;可另一方面,他又绝对是皇权最大的威胁。为啥呢?你想啊,太子是干嘛的?就是预备着当皇帝的。现在这把椅子坐得好好的,底下却蹲着个人天天盯着,皇帝但凡有点啥闪失,他立马就得顶上来,当整个帝国的主子。虽说有父子血缘,但跟一整个江山的利益比起来,那点亲情,真就不太顶用。

不光皇家,朝堂上的大臣们也是个利益圈子。皇帝为啥总盯着大臣站队?一方面是对太子本能地不放心,更主要的啊,是怕那些唯利是图的家伙撺掇着太子搞事情。
所以啊,立储这事儿,对大臣来说,就是一道要命的关卡。历史上好多权势熏天的朝臣,都栽在这件事上。要说在这道关口上玩得最溜的,那还得数北宋的寇老西儿——寇准。

那时候宋太宗坐龙椅坐久了,一直没立太子。这事儿啊,太宗自己都快愁死了。你想啊,当年太祖赵匡胤没了,他儿子德昭没接着位,反而是太宗赵匡义,当弟弟的抢了皇位。而且太祖的死还有“烛影斧声”的疑案,说白了,太宗这皇位,听着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

所以太宗传位这事儿,就卡在俩选择上了: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那时候大臣们谁都不敢提这茬儿。有个叫冯拯的,上书请立太子,结果呢?直接被贬到岭南去了。从那以后,朝堂上基本没人再敢吭声。正好寇准刚从青州回京,太宗召见他。太宗当时脚有毛病,让寇准看了伤,然后就问他:你觉得该立谁当太子?

寇准心里门儿清,知道太宗找他为啥,早有准备了,可他没直接回答。反倒跟太宗说:“给天下挑国君,这事儿不能跟后妃、太监商量,也不能跟身边近臣琢磨,得挑那个大家都服气的人立为太子。”太宗低头琢磨了半天,把左右人都支开,小声问:“那襄王怎么样?”寇准心里偷着乐,顺着说:“知子莫如父啊,您挑的那肯定最合适。既然您觉得襄王行,那就赶紧定了吧。”第二天,太宗就宣布,襄王赵恒当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

后来太宗和太子一起去拜了祖庙,回来的时候,京城的老百姓都挤在路两边,乐呵呵的,争着看新太子。这时候人群里有人喊了句“少年天子”。太宗听了,脸一下子就沉了,问寇准:“人心都归向太子,那我算啥?”寇准赶紧连连作揖贺喜:“您选的太子这么得人心,这是咱国家的福气啊!”太宗听了,脸色才好点,赏寇准一起喝酒,俩人喝得酩酊大醉。打那以后,太宗更倚重寇准了。后来有人给太宗献了个宝贝——通天犀,太宗让人做成两条犀腰带,自己留了一条,另一条就给了寇准。

寇准这波操作,真是把“摸着石头过河”玩明白了,既没站错队,又让太宗觉得他靠谱,老百姓也服气,这水平,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