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变法遭受到苏轼和司马光的极力反对-又是怎么回事 (王安石的变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北宋立国之后,为了防止形成像唐朝那样的地方割据,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收归了政、财、军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由于实行一职多官,导致官僚机构非常庞大和臃肿,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防御北方...
北宋刚建国那会儿,大概吸取了唐朝的教训,怕地方再搞割据,就把政、财、军权都收归中央了。政治上让文人当官,军事上呢,主打一个守内虚外,对内防着老百姓,对外防着北方民族。

结果呢,一个官职好几个人干,官僚机构臃肿得不行。为了稳住局面,防着北边那些民族入侵,宋朝又搞“养兵”政策,养着一大堆兵,军队和官员一多,财政立马就紧张了。这三凑一块,就成了北宋又穷又弱的主因。
宋神宗上台后,看着这烂摊子急得不行,赶紧找来王安石搞改革。可改革没搞多久,守旧派就不干了,带头闹腾的是司马光。这就奇了怪了,为啥王安石的变法,把司马光和苏轼都给惹毛了,拼了命反对呢?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司马光对国家的问题,可能压根没摸透。这人吧,写书写得挺好,史学家、文学家身份是响当当的,可一说到治国理政,就爱讲些大道理,真让他干点实事,好像又不太行。看看他当官那会儿的政绩,净是些空话套话,没见啥实际功绩。这么看,他对宋朝当时那些烂毛病,估计根本没看明白。
第二,王安石的变法,确实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比如“青苗法”,本来是帮没钱的老百姓渡难关的贷款,结果下面官员为了政绩,硬逼着不需要贷款的农民也去贷,利息还高得吓人,老百姓苦不堪言。还有“保甲法”,把原来自愿招兵改成强制征兵,很多人为了躲兵役,居然自残,这也太过了。
第三,俩人治国思路压根不一样。司马光呢,动不动就搬出“祖宗家法不能改”这套,主张在老体制里小修小补。王安石不干,觉得必须大刀阔斧改。王安石提过“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意思是不给老百姓加税,国家钱也能够花;司马光却觉得,天下的钱就那么多,不是老百姓的,就是官府的,这么看,司马光确实有点太保守了。

变法最后是黄了,但王安石那些新点子,后来好多朝代都照着学,功劳其实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