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是如何从藩镇之兵变成为北宋的正兵-厢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是如何从藩镇出去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北宋厢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厢军,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厢军,是一种能征惯战的,藩镇之兵,北宋建立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用了,杯酒释兵权...

admin
北宋的厢军,可能很多人都没怎么听过,但其实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厢军”这名字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那时候的厢军可是能征惯战的“藩镇之兵”,厉害着呢。北宋一建立,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搞了个“杯酒释兵权”,就是为了不让藩镇割据的局面再出现。在收权的过程中,他对厢兵来了个“收其精兵”——把厢兵里最精锐的都划到禁军里去了。剩下的那些没饭吃的厢兵,赵匡胤又搞了个“养兵”政策,让他们继续待着,这么一来,北宋就形成了“禁军+厢军”这种独特的军队结构。

是如何从藩镇之兵变成为北宋的正兵-厢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是如何从藩镇出去的)(图1)

那问题来了,厢军从五代时期的强悍藩镇之兵,到了北宋怎么就变“软”了呢?从能打仗的部队,变成了啥功能都干、啥人都有的“杂牌军”,成了给宋朝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打杂的工具,最后还成了压在北宋身上的“三冗”之一——“冗费”? 其实啊,早期的厢兵,说白了就是宋朝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产物。五代时期的厢兵,本是藩镇割据的工具,跟统一王朝的“郡国兵”不是一回事,也不是啥固定的军事制度。北宋建立后,赵匡胤要建新王朝的军事制度,为啥还留着厢兵这种“旧东西”呢?其实还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宋朝刚建立,最大的事儿就是消除藩镇割据,实现长治久安。从唐朝中期到五代十国,政权换来换去,原因挺复杂,但藩镇之兵确实推波助澜了不少。 “人主的兴废,都是士兵捧出来的,他们一拥戴,天下就得听命”——这话说的就是赵匡胤自己的经历。他当了皇帝后,赵普就用这个理由劝他“收兵权”,后来“杯酒释兵权”时,赵匡胤也拿这个说事儿:“你们手下那些想富贵的人,哪天要是把黄袍披你身上,你想不当皇帝,可能吗?” 对赵匡胤来说,收兵权重要,安抚这些藩镇旧兵同样重要。比如乾德三年(965年)三月,宋朝把蜀兵调到京城,走到绵州的时候,这些蜀兵反了,还拥立后蜀的文州刺史全师雄当首领,结果川蜀地区跟着闹起义,刚建立的北宋一下子就面临大麻烦了。 这些事儿都说明,怎么对待这些藩镇旧兵,对刚建立的王朝能不能稳定太重要了。为了保住统治秩序,赵匡胤基本上把厢军里的旧兵都“包下来”了,全吸收进来了。这也暴露了宋朝——这个靠兵变上位的王朝——在搞兵制的时候,其实挺保守的。

是如何从藩镇之兵变成为北宋的正兵-厢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是如何从藩镇出去的)(图1)

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崩了,府兵制度也跟着废了,募兵制度就成了主流。赵匡胤是靠兵变当的皇帝,所以沿用前朝旧的国家机器(包括军队)就成了北宋的一个特点。军事制度上,自然也就跟着用了中唐以后的募兵制,这事儿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必然的。 不过,宋朝毕竟不是五代十国那些割据政权,赵匡胤他们搞制度的时候,不是只看眼前,而是把军事制度和王朝的稳定、长治久安联系起来了。想着通过招兵来消除动乱,所以就有了“灾年招饥民当兵”的理论,还有“把各地的无赖、不安分的人都招来当兵”的办法。这么一来,厢军制度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这么说吧,宋朝招兵,已经不是单纯为了建军队了,还考虑了怎么让社会更稳定。他们把厢军里精锐的挑出来补充禁军,加强禁军;剩下的那些“弱”的厢兵,就全盘接收下来。这么做省了重新招募的功夫,也怕遣散了这些人,又闹出新的乱子。 《宋史·兵志》里说:“有的招募本地人在当地组军,有的从军营子弟里挑,跟着本军;有的招饥民补充本地守备,有的把罪犯发配来服役。来源虽然不一样,但身体好的调到禁军,身体弱的就当厢军。” 那厢军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有两种途径:招募和配隶。先说招募。 (1)招灾民 古代交通不便,物资也少,天灾一来,灾民就成了最弱势的群体。宋朝除了设机构救助他们,招他们当厢兵也是一种手段。灾年招兵,其实是统治者为了缓和矛盾、保住自己统治的重要办法。

是如何从藩镇之兵变成为北宋的正兵-厢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是如何从藩镇出去的)(图1)

古人说:“能对百代有利的,就是养兵。凶年饥岁,有叛民但没有叛兵;要是太平时候闹事,那就是有叛兵但没有叛民。” (2)子弟兵 子弟兵也是厢军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厢军、禁军都爱招子弟兵,首选就是他们。对厢军来说,招子弟兵有利有弊。官营手工业作坊招子弟兵,因为他们家传手艺,上手快,能保持技术队伍稳定。但问题是,招子弟兵的时候,标准往往放得低,质量就难保证了。 王钦若说过:“各军经过多次挑选,缺额越来越多……有人建议选附近壮丁,但我觉得从农民里招兵不是好办法。军人家家都有子弟,很多人愿意世世代代当兵,就是怕父兄在不同军队,得分开,所以不敢来。现在可以通知他们,允许在本军当兵。”他还说:“这些人跟着父兄行军打仗,对军队熟悉,又不耽误种地,真是长久之计。” (3)突发事件招兵 宋朝因为突发事情招厢军也挺常见的。比如庆历年间,招了广南巡海水军、忠敢、澄海这些部队,虽然是厢军,但都给了旗鼓训练;熙宁年间,转运司请求,朝廷让京西路有粮草的州军招三万厢军;政和年间,又增置通济兵士两千人,负责拉运物资。这些招兵都是应对突发情况的。还有营缮、屯田、作坊、递铺这些地方需要人,也会招厢军。从宋真宗开始,厢军数量越来越多,素质却越来越差,特别是突发事件招来的,更明显。到最后,有些官员为了完成任务,直接把流浪者都收编进来了。 (4)补充缺额的招兵 古代军队里,伤亡、逃亡太常见了,缺兵是常态,得经常补充。当然,很多长官为了“吃空饷”,还会隐瞒缺额的情况。 军队之间也会互相补充缺额,士兵在国家指令和官员监管下流动,根据需要调整军队结构,补充急需的兵种。这样能解一时之急,又不会让总兵数增加。 再来说第二种途径:配隶。 把罪犯发配当兵,从秦汉的“谪发”就开始了。到北宋,法制更完善了,配隶罪犯当兵就有了更完备的法律基础。牢城兵之类的配军,就是配隶法搞出来的。很多配军发配前要刺面,这就是刺配;但也有不刺面的,所以配军分“刺面”和“不刺面”两种。 北宋名将狄青,就是配隶出身的,而且是“刺面”的。他年轻时犯了罪,脸上刺字后被发配从军,这才开始了他的传奇。 配军制度是宋朝兵制的一个重要特点。虽然用罪犯当兵不始于宋,但在宋朝,这事儿成了定制——“有罪的,发配去服役”。其实这时候,配军已经不是单纯的刑罚了,成了国家以抓罪犯为名,强制征兵的手段。配军在禁军、厢军、南宋屯驻军里都有,厢军里最多,这跟厢军主要干杂活有关。这么一来,厢军的战斗力就更差了。毕竟像狄青这样的“例外”太少了,更多的配军,最后反而成了拖垮宋朝的累赘。

是如何从藩镇之兵变成为北宋的正兵-厢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是如何从藩镇出去的)(图1)


上一篇: 田承嗣拥兵自重-开启藩镇世袭的先例 (田承嗣为什么传位给侄子) 下一篇:为何说是藩镇制度的必然结果-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很多的 (为何说是藩镇之王)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