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是藩镇制度的必然结果-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很多的 (为何说是藩镇之王)
安禄山反叛的时期正是大唐最强盛的时期,随着反叛的结束,大唐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但是很多人会想,以玄宗的英明和大唐将士的勇武,怎么能让叛军势如破竹一般,一直从河北打到西安,占领了中国的整个北方呢,下面趣...
安禄山反叛的时候,大唐正处在最巅峰的时候,结果这场叛乱一完,大唐的黄金时代也就跟着结束了。很多人可能都纳闷儿,以玄宗的英明神武,加上大唐将士的勇猛,怎么就让叛军跟砍瓜切菜似的,从河北一路打到西安,整个北方都被占了?这事儿啊,得从好几个方面看。
先说制度吧。那时候唐朝为了管住周围的少数民族,在边境设了不少藩镇,这些藩镇的节度使权力可太大了。为了对付和安抚那些强悍的少数民族,得调动各种资源,所以地方的行政、司法、税收、军事大权,基本都攥在节度使手里。说白了,这就是个独立的“小王国”啊!

好处嘛,这套法子确实管用,藩镇存在的一百年里,边疆那些少数民族的入侵,基本都能挡住。但坏处也在这儿,节度使权力太大了,中央根本管不住。权力一大了,就容易出腐败和野心。刚开始那些节度使可能都是忠心耿耿的,可政治斗争哪有什么绝对的忠臣?再忠的人,时间长了也保不齐先为自己打算。一旦他觉得能跟中央掰手腕,最后多半就是反叛一条路。所以说,制度这事儿,才是安史之乱的根儿。
再说说军事。安禄山手头的兵力可真不弱,基本把大唐的精锐都拉过来了。他手下那些少数民族士兵和唐军精锐加起来有十五万,个个都能打。反观唐朝北边的部队,跟叛军一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高仙芝那十一万部队,都是临时拉来的壮丁,没怎么正经练过;封常清的六万多人,好多也是抓来的老百姓,战斗力还不如高仙芝的兵。真正能打的精锐,大多都在南方,北边的唐军根本不是对手。
然后看两边准备。安禄山其实一直在等机会,从他上任那天起,就没闲着。靠着玄宗的信任,他天天喊着“要抗敌”,暗地里囤了好多粮草、兵器、战马。还收了契丹这些少数民族的勇士当干儿子,人数多达八千!又招了一堆武将谋士,搭了自己的军政班子。同时也没闲着,到处贿赂朝廷和地方的官员。玄宗那边呢,基本是被蒙在鼓里,安禄山天天装忠臣,说自己在边疆多辛苦,玄宗还信得不行,给他更多权力。
再加上他一个人管着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藩镇,地盘和权力都大得很。这些年的战争演练,让叛军一开始打起来,简直势不可挡,“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
再说说玄宗那边。他晚年沉迷酒色,李林甫把持朝政,谁敢说真话就收拾谁。玄宗整天活在“太平盛世”的歌功颂德里,其实安禄山手握三镇重兵,就算没反心,也该把他的兵权分一分。明君的玄宗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可他就是太安于享乐了,根本没往这上面想。皇帝都这样了,底下的人能好到哪儿去?
最后还有个关键,就是战略上的失误。早期叛军过了黄河,连下陈留这些重镇,又在洛阳打败了唐朝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十几万联军。后来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起来造反,威胁叛军后方,加上安禄山自己准备在洛阳称帝,攻势就缓下来了。其实当时按高仙芝的想法,就该守住潼关,把部队好好整顿一下,再等郭子仪他们带南边的兵过来,合在一起再打叛军,胜算大得多。
结果玄宗根本不听,还觉得高仙芝退了几百里,丢了士气,犯了阵前换帅的大忌,直接把他给杀了!接着又逼哥舒翰出兵打洛阳,结果中了埋伏,十几万军队全没了。这下西安那边没兵守了,玄宗只能往西蜀跑,彻底栽了。安史之乱这事儿,原因挺多的,但往根儿上说,还是藩镇制度埋的雷。这么看宋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确实挺有道理的,至少没让兵权落在外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