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次于歌德-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席勒 (仅次于歌德的作家)
席勒全称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在多个领域内都获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是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性的人物,也是...
席勒,全名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平时大家都叫他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十八世纪那会儿的狠人,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剧作家,啥领域都沾,而且都玩得转。德国启蒙文学的标杆人物,仅次于歌德的牛人,虽然只活了46年,作品却是一堆一堆的,到现在还有人捧。

话说1759年11月10日,席勒出生在德国符腾堡的一个小城马尔赫尔,家里穷,他爹是军医,妈是面包师的闺女。1768年,进了拉丁语学校,开始啃书本。
1773年,这倒霉孩子被公爵盯上了,强行塞进他办的军事学校,天天被操练,军事教育搞得那叫一个严。
1776年,他开始写抒情诗了。在军校那几年,脑子里的反专制思想慢慢冒头了,估计是天天被管烦了。
1777到1781年,憋出了剧本《强盗》。1782年在曼海姆一上演,直接炸了!观众挤破头,评论家都喊他是“德国莎士比亚”,这波名气直接拉满。
接着几年,高产得不行,《阴谋与爱情》(1784)、《欢乐颂》(1785)、《唐·卡洛斯》(1787)这些剧本和诗都冒出来了。1787年跑到了魏玛,1788年直接在耶拿大学当历史教授,从军医娃变成了大学教授,这跨度可以啊。
不过1787到1796年这九年,他居然没咋写东西,可能是在憋大招?结果憋出了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这书现在看也是经典。
1796年之后,又活了,创作力回来了。《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奥尔良的姑娘》(1802)、《墨西拿的新娘》(1803)、《威廉·退尔》(1803),剧本堆成山,诗歌也没少写。
1805年5月9日,这哥们儿走了,46年人生,作品却够后人啃好一阵子。
席勒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作品多,但法国大革命时还写了美学书,讲他的审美思想。他觉得社会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性完整,不能光靠理性或者效益,审美活动得非功利、自由独立。所以提出了审美教育,说审美是恢复人完整存在的唯一途径,马克思后来主张社会革命,他这路子不一样,更偏向“教化”。
他老惦记古希腊的生活、艺术、神话,觉得文化分了家,人性就危险了。得理性和感性联手,才能达到人性完美的境界。
他这人本主义美学,核心就是关注人的心灵完整,和康德那套挺像。他对资产阶级革命那套暴脾气挺抵触,觉得得先培养出品格好、境界高的人,才能搞彻底的社会变革。
要说席勒最出圈的,还是文学创作。他出道早,22岁(1781年)就写了《强盗》,一上演直接火,观众挤得礼堂门都要挤坏,有人说他是德国莎士比亚,这评价不低。
后来的《阴谋与爱情》,是他青年时代的高峰,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有一拼,都是那个时代的爆款。
《威廉·退尔》把瑞士英雄写得活灵活现,瑞士人感激他,把四州湖沿岸那块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可见这作品多深入人心。
除了剧本,他还写了超多诗,还办了文学杂志,搞了魏玛歌剧院,真是全能型选手。
他还是个哲学家,《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就是他的美学专著,里面表达了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主张先培养好人再搞变革。

席勒还是个反专制斗士,《强盗》里就有这意思,《阴谋与爱情》更是把资产阶级要民主进步的思想写得明明白白。他作品里的思想在当时特别超前,所以进步力量都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