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突进运动对德国文学有什么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狂飙突进运动中的席勒的代表作品是)
狂飙突进运动的名称,StrumundDrang,原本是作家克林格,FriedrichMaximilianKlinger,的戏剧标题,直译意为,风暴与冲动,,因为刚好十分形象地表现了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被...
狂飙突进运动的名字“Sturm und Drang”,本来是作家克林格一部戏的标题,直译过来就是“风暴与冲动”,结果这词儿太贴切了,直接成了这个文学流派的代名词。

这事儿得从18世纪60到80年代说起,当时德国文学界来了一群热血青年,搞了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大运动。这群人特别迷“天才”,天天喊着“自由”和“个性”,跟启蒙时期那套过分吹捧理性的风气对着干,觉得人内心的感受和激情才最要紧。
他们把给人类偷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当成了精神偶像,这个意象也成了他们作品里的经典标志——最出名的就是歌德的《普罗米修斯》诗。
诗里普罗米修斯直接对宙斯喊话,根本不把那些老掉牙的众神放在眼里,还说要凭一颗“神圣而火热的心”去“同情受压迫的人”:“我在这儿造人,按我的样子造一个像我的族类:去受苦,去哭,去享受,去快乐,就是不敬你——跟我一样!”
年轻时的歌德和席勒就是靠着参加“狂飙突进”的这股反抗劲儿登上文坛的,他们的作品超棒,硬是把德国文学从原来的小圈子里拉到了欧洲文学的大家族里。这群作家最爱写的戏就是戏剧,像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柏里欣根》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都是这场运动里的标杆作品。
小说方面影响最大的,得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讲的就是个18世纪伤感的爱情故事。这书一出来,不仅在德国火,整个欧洲都跟着疯,各国青年都搞起了“维特热”,歌德一下子就红遍全欧了。
歌德写了六十年,直到1831年才搞定诗剧《浮士德》,直接让他成了世界顶级的作家。《浮士德》不光是德国启蒙文学的巅峰之作,也让德国文学在全球范围内赚足了面子。
这场运动不光文学圈热闹,对后来的音乐和画画影响也贼大。
音乐圈也开始追求解放和自由。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出了好多这种风格的作品,比如海顿的《第101交响曲》,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1什么的。这些音乐的特点就是用非理性搞出崇高感,听着旋律好像有点乱,但其实特别有力量。
虽然这场运动在政治上没闹出啥大动静,但给德国留下了一大笔精神财富。后来的古典文学、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这些思潮,还有毕希纳、布莱希特这些作家,都受它影响挺深的。
运动的头儿、文艺理论家海尔德尔喊出的“天才不须规律”的口号,成了大家的共同信念。说白了,这场运动就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着腐朽的封建思想来了一次猛冲。反封建的旗子举得高,激情也足,在推动德国新文学发展上,功劳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