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队实力那么弱-宋军是如何抵抗辽夏两国的 (宋朝的军力怎么样)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朝和辽夏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军一般而言编制里缺少辅兵,并且继承了五代藩镇的重野战决战,轻后勤补给的坏风气,虽然后来矫枉过正地把重野战决战的风气扭转过来了,但是轻...
宋军编制里一般没啥辅兵,还继承了五代藩镇那套毛病——就爱搞野战决战,不怎么管后勤(后来虽然把重野战的风气扭过来了,但轻后勤这事儿一直没改)。因为缺辅兵,宋军要是离开后勤节点跑远了,就得搞个方面行营,靠行营下面的地方厢军编成支援部队,干辅助活儿,这也是从五代传下来的老传统。行营这东西唐朝就有,但唐朝部队本身也有辅兵,不像宋军这么死磕行营调配后勤。

后来太宗搞军事改革,搞成兵不知道谁是将,将不知道谁是兵,指挥系统更乱了,这种需要上下级紧密配合的后勤体系也就更脆弱了。宋后勤有几个硬伤,一是自家战马不行,运输能力差;二是冗官冗兵太多,遇事就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三是转运这事儿,地方得把税交给中央,地方自己都没钱,指望中央派人来,费劲得很。

最要命的是,宋朝面对的那些少数民族,本身都是狠角色。不管是北宋初年的辽,还是后来的金、西夏,放大一统王朝时期,就跟汉初的匈奴、隋唐的突厥似的,都是草原大帝国。可北宋呢,手里就只有中原汉地那点基本盘。

对辽还有个招儿,就是在河北那边缩短能被入侵的边界。雄州、霸州都是周世宗从辽手里抢回来的。不过雄州(瓦桥关)在宋辽战争前期特别扎眼,连后来议和都成了岁币交割地。霸州(益津关)呢,全程没啥存在感,后期契丹人主要入侵方向都是定州-保州一线,像静戎军(后改安肃军,号称“铜梁门”)、威虏军(后改广信军,号称“铁遂城”)、望都这些地方,都是战争重灾区。

宋军就利用河北东路那边泥沼多的地形,改造了一下,挖了个“水长城”,还修了寨子。东线从霸州到今天天津那块儿,契丹人几乎从不从这儿入侵,效果挺不错。这样一来,河北的三大部署司,就设在中线的镇州(后为真定府)、定州(后为中山府)、瀛州(后为河间府),再加上西线的太原府,正好是靖康议和时金军要求割让的重镇。原来东线还有个沧州都部署司,李继隆当过都部署,但没多久就裁了。河北这地形虽然对骑兵冲突有利,但能被入侵的边界就压缩在太行山到霸州之间。要不是这样,宋军防秋的兵力还得更分散,被打穿、被包抄的几率就更大了。

西夏本身国力弱,纵深浅,文明程度也低,能长期活着,主要靠在各势力之间玩政治投机,精巧经营。所以后来北宋国力强了,辽也守成了,宋廷对夏搞步步为营的方略,西夏就一直处于被动局面(虽然宋还是会搞出五路伐夏这种翻车操作),说明宋廷这招儿挺实在,扬长避短,专攻对方软肋。

冬天防御效果会打点折扣,但不能简单理解为用水挡敌人,还有各种配套的防御设施——堡寨。改造自然地形主要是为了限制敌人入侵路线,只要他们的路线能预测到,目的就达到了。事实证明,就算冬天,契丹人后期还是爱走保州-定州那条线,这才有了杨延昭汲水浇出来的铁遂城。大宋这套防御战术确实好用,20世纪越南还用这招儿拖垮了美帝,可见宋朝将军们战术素养真不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