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权力有多大-宋朝时期的宣抚使是做什么的 (他们的权力有多大英语)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宋朝宣抚使,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宣抚使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官职之一,肇始于公元728即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六年,并为宋代所延续,北宋时宣抚的任命很少,是高层政治辖区...
今天来聊聊宋朝的宣抚使这个官职。这官职在古代挺重要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后来宋朝也沿用了下来。北宋的时候,宣抚使任命得少,主要是高层政治辖区里的军事长官;到了南宋,慢慢开始管民政了,成了辖区内军政一把手。

宋朝宣抚使
两宋时期,宣抚使制度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用了好几百年,后来的明清也保留了这官职,可见它确实挺重要。虽说这制度一开始有点先天不足,后来发展中也有些问题,但它在宋朝的作用,不可否认还是挺大的。下面咱们就从宣抚使什么时候开始、为啥设置、具体干啥这几个方面,聊聊宋朝的宣抚使制度。
先说说这官职的由来,最早能追溯到唐朝,宋朝接着用了。唐朝之前,史书里好像没提过“宣抚使”这名字,但派官员去赈灾,唐朝经常干,而且挺规范的。
比如《全唐文》里就提到过,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正月,河北州县老发大水,唐廷下诏让魏州刺史宇文融当宣抚使,去安抚受灾的百姓。从这以后,赈灾使职才正式有了“宣抚使”这个专门的名称,而且越来越系统化、规范化,给宋朝宣抚使制度提供了现成的范本。

唐玄宗
1、宋初——时有时无,主要为了稳住局面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建了大宋。为了刚打下的江山稳当,得先安抚老百姓、拉拢官员,所以太祖沿用了前朝的宣抚使制度。
但宋朝用这制度,明显是受了唐朝影响,原则是“有事就设,没事就撤”,只有皇帝觉得有必要了,才会派官员下去了解情况、稳住局面。所以北宋前期,宣抚使制度基本不怎么用,跟没设差不多。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2、第一次设是在咸平三年,为了“安抚边境”
北宋前期,朝廷对官职看得挺重,很少派宣抚使巡抚地方,有记录的第一次是在宋真宗时期。史料记载,咸平二年,辽军大举南下打到河北,皇帝亲自督战,辽兵抢了一通才退。到了三年五月,西夏又打河东麟州,河北、河东的老百姓遭了大罪,到处都是哭声。
《宋大诏令集》里说,宋朝的宣抚使,就是在咸平三年六月丁卯这天首次设置的。真宗让当时当参知政事的向敏中当宣抚大使,带一万禁军去河北、河东慰问百姓、安抚官员。
有意思的是,向敏中当时既是兵部侍郎,又相当于副宰相,但他这次去的主要任务就是“访民疾苦,犒宴官吏”,可见那时候的宣抚使,跟前朝一样,主要还是干安抚的活。

官员安抚民众
发展与完善——权力变大的表现
北宋后期,辽、西夏、金越来越强,老打宋朝边境,国内也不太平,义军四起,战乱不断。北宋这形势,内忧外患,眼看就要撑不住了。为了抵抗外敌、平定内乱,朝廷开始频繁设宣抚使,让他们去地方管民生、财政、军事,宣抚使制度就这么发展完善起来了。
1、特殊局势推动宣抚使制度变强
武官加入后,宣抚使才成了真正的军事长官。靖康初年,金兵直奔汴京,钦宗手里没兵,改了北宋文官带兵的老规矩,重新请退休在家的种师道当“京畿两河宣抚使”。这时候的宣抚使,才算有了军事统帅的意思,前线权力也越来越大。

宋朝文官指挥战争
宣抚使不仅能收拢残兵、招抚义军,还能跟金兵打仗、镇压叛乱,成了真正的战区统帅。建炎三年五月,管枢密院的张浚被任命为“宣抚处置使”,加了“处置”两个字,说明那时候的宣抚使,已经有了管官员任免的人事权。
靖康以后,北方政权压力大,国防成了头等大事。加上宋金战线南移,南方各地内乱多,宋朝在全国各地都设了宣抚司,武官当宣抚使的也多了起来。后来文官虽然还是主体,但武官当宣抚使的数量涨了不少。
就像《宋史·职官志》里说的,“韩世忠、张俊、吴玠、岳飞、吴璘皆以武臣充使”。那时候朝廷需要这些武将打仗,又没法完全控制他们,给他们“宣抚使”的名头,其实是对他们自己招的兵、管的地的承认。

宋朝军队
从军事长官变成军政合一的地方大官,也就是这时候开始的。宣抚使不仅能组织打仗、管军队、平叛乱,还管地方赈灾、开垦农田、修水利这些民政事。同时,他们完全控制了地方财政,军政实力更强,成了地方上实际的老大。
还有像四川这种离朝廷远的地方,宣抚使还能主持科举考试、决定官员升迁走留,甚至能印钱、发通关文牒,替中央行使一部分权力,权力范围眼看着就变大了。

科举考试
2、制约——中央集权的必然要求
但宋朝的体制,皇帝不放心让武将领兵。加上宣抚使权力越来越大,跟皇帝、中央机构矛盾越来越多,为了防止他们权力太大、搞地方割据,中央想了不少办法来管着这些大权在握的宣抚使。
宋朝先在宣抚使上面设了个“都督”,宣抚使司得听都督府的管,这样能缓和矛盾。还把他们的辖区固定下来,增加宣抚司的属官,让他们内部互相牵制。而且规定文官当正职,武官当副职,甚至一度让宦官和降将当宣抚使。除了四川的宣抚司基本常设,其他地方的宣抚使都是“一事一任”,干完活就回京,大大减少了他们坐大的可能。

官员
职能:从简单到复杂,管军又管政
1、内部管理:能任免官员
内部管理就是宣抚使在管辖区里,对官员有提拔、罢免、调动的权力。他们可以跟朝廷说某个下属干得好,让朝廷给他升官;也能调查官员的劣迹、失职,上报朝廷。作为宣抚司的老大,宣抚使其实是皇帝管司内事务的好帮手。
不光如此,《要录·卷十六》记载,南宋初绍兴二年,中央已经给四川宣抚使“制勘公事徒罪已下”的权力,就是官员犯轻罪的,宣抚司自己就能判,不用上报朝廷。这权力一给,宣抚使就夺走了朝廷的一部分任免权。朝廷这么干,本来是想方便应对形势,但实际操作中,难免有人以权谋私,损害朝廷利益。等形势稳了,朝廷又会派新的宣抚使。

赵匡胤
2、管民政和财政的事
唐朝开始设的宣抚使,就是临时派到地方赈灾、安抚边民的。宋朝沿袭了这老规矩,宣抚使自然就有民政的本事。地方闹瘟疫、旱灾、水灾、饥荒,朝廷就派官员去,他们负责赈灾、开荒、修水利、招流民,这也是宣抚使最早的活儿。
再说说财政方面,南宋建炎初年,为了保证军队供应,朝廷让宣抚使管辖区内的财产、催赋税。而且像四川这种离得远的,宣抚使还能决定赋税增减,可见他们对辖区内的财产有一定掌控权。有了财源,责任也更大了,《宋会要辑稿》里说“如有旱伤,即行减放”,灾情来了得赶紧减税。
3、职能转变——军事变革的产物
宣抚使军事职能变强,是从这角色转型开始的。北宋后期战争越来越厉害,农民起义也多,宣抚使的职能从单纯的赈灾安民,慢慢变成指挥地方军事、维护治安,也越来越受朝廷重视,对宋朝的军事影响挺深远的。

宋朝军队
宣抚使的军事职能具体包括组织打夏、金、辽的战争,招兵买马、管武器军需,平息兵变和农民起义,表现挺突出的。南宋时期,江淮等地的宣抚使带的是抗金主力;南宋后期,宣抚使的军队抗了四十年蒙元,让当地老百姓少遭了不少战火,对维护社会稳定挺有意义的。
通过上面说的,咱们大概知道了宋朝的宣抚使制度:从唐朝来的,宋朝接着用,最早就是安抚地方、赈灾安民,但在宋朝政治、军事大变革的背景下,慢慢成了管地方军政的大官。虽然朝廷经常设了又撤,但宣抚使在地方的作用还是不能忽视。
虽然宋朝宣抚使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用人不当、权力太大的问题,但它作为宋朝一项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这一点毋庸置疑,对后来的影响也不小。
参考文献:
1、《宋史·职官志》
2、《宋会要辑稿》
3、《宋大诏令集》
4、《宋代官制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