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病重后-锡-内阁大臣公然搜缴金属-有何目的 (朱棣 死)
朱棣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征蒙古,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朱棣病重,朱棣病重期间,随驾亲征的内阁大臣杨荣、金幼孜代行军令,明朝大军按部就...
朱棣的故事大家熟吗?今天咱们就唠唠他临走前那件挺玄乎的事儿。
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征蒙古,结果在回来的路上病重了。病重那会儿,跟着打仗的内阁大臣杨荣、金幼孜替他发号施令,大军就按原计划慢慢往回走。七月十八号,这俩大臣突然联合下令:所有将士,身上带的金属“锡”,必须全交上来!这俩内阁大臣公然搜缴锡,到底图啥?当时谁也搞不懂。可军令如山,将士们也不敢不听,锡壶、锡罐、锡杯,但凡带锡的东西,全被收进了杨荣和金幼孜的大帐里。33天之后,大伙儿才明白,这俩人收锡,硬是给天下躲过了一场大乱。
这事儿还得从朱棣身上说起。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按《明史》说,是马皇后亲生的,嫡子身份。不过现在这事儿还有争议,毕竟史料里写得模棱两可。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学老规矩,把儿子们都分封出去当藩王,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他在北平那会儿,一直挺低调,徐达北伐的时候,他也跟着出去打仗,立了不少功。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第一个太子、朱元璋长子朱标没了。朱元璋本来想“燕王英武似朕”,立朱棣当太子,结果大臣们反对,最后改立了朱允炆当皇太孙。六年之后,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就是建文帝。为了稳住皇权,朱允炆开始削藩,一口气削了五个藩王。朱棣琢磨着,这倒霉事儿迟早轮到自己头上,就靠着姚广孝这些人,开始偷偷准备造反。第二年,靖难之役打起来了,折腾了三年多,朱棣占了南京,自己当了皇帝,史称明太宗,也有叫明成祖的。
朱棣一辈子就爱打仗,为了让蒙古人再不敢南下牧马,他先后五次亲自带兵北伐,把漠北扫荡了一遍。可谁也没想到,朱棣64岁那年,第五次去打蒙古,这次居然没活着回来。
公元1424年春天,朱棣开始了第五次北伐。这时候的他,64岁了,身体大不如前。出发前,他让太子朱高炽在京城监国。朱棣在草原上走了五个月,也就打了几个小仗,没找到蒙古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的影子,只好往回走。大军走到榆木川的时候,朱棣病重,没几天就驾崩了。不过呢,朱棣死了这事儿,当时只有三个人知道:宦官马云,还有内阁大臣杨荣、金幼孜。
杨荣和金幼孜都是朱棣的心腹老臣,从他登基起就在内阁,俩人不仅勤快,还特别机灵,给明朝办了不少大事。朱棣刚死那会儿,杨荣和金幼孜就合计了一件事:瞒着所有人,不说皇帝驾崩的消息。
这俩老臣为啥要瞒着呢?有两个原因。
头一个,大军当时跑老远在外面,要是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出去,军心肯定得乱套。朱棣手底下有不少蒙古士兵,说不定趁机反叛。更狠的是,要是蒙古那三大部落听说朱棣死了,肯定拼了命来追,到时候明军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第二个,朱棣虽然早就定了长子朱高炽当太子,可这些年,次子朱高煦仗着自己当年靖难之役立了大功,老跟太子对着干,还拉帮结派想扳倒太子。要是朱棣死了的消息传回京城,朱高煦、朱高燧这些人肯定要趁机闹事,到时候天下非得大乱不可。
所以啊,就因为这俩原因,杨荣和金幼孜打算瞒着朱棣驾崩的事儿。可当时是七月中旬,天热得要命,从榆木川到京城至少得走12天,朱棣的尸体一旦烂了,消息肯定藏不住。最后,杨荣和金幼孜想了个招:把全军将士身上带的锡全收上来。《明史》里写:“秘不发丧,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这俩人要锡,就是为了做个容器,装朱棣的尸体。
古时候没啥好密封的材料,锡器从明朝开始就发展得快,好多茶叶罐都是锡做的(如下图),能把茶叶和空气完全隔开,不让茶叶变味。杨荣和金幼孜就是想到了这个,才收将士们的锡器。
据《智囊全集》记载:
榆木川之变,杨荣、金幼孜入御幄密议,以六师在外,离京尚远,乃秘不发丧,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军中锡器,召匠人销制为椑,敛而锢之,杀匠以灭口。
也就是说,杨荣和金幼孜收了锡器之后,找工匠把锡熔了,做成一个器皿,把朱棣的尸体放进去密封好。完了之后,他们把工匠给杀了,这事儿就彻底没人知道了。不仅如此,杨荣还让人每天照样给朱棣送三顿饭,所以三军将士都不知道皇帝已经死了。
这期间,金幼孜带着大军继续往回走,杨荣则先一步骑快马赶到京城,把朱棣去世的秘密告诉了太子朱高炽。33天之后,朱高炽顺顺利继承了皇位,躲过了天下大乱。
杨荣和金幼孜这俩老臣,为了瞒住朱棣的死讯,居然想到用锡来封尸体,硬是把消息给捂住了,最后让朱高炽顺顺利即位。这招虽然有点损,但对明朝来说,可太重要了。不然,这皇位是不是落到朱高炽手里,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