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匠
我的三叔公公[公公的弟兄]年青读书的时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三叔公公不......
我的三叔公公年轻的时候可不得了,是出了名的学霸。不光成绩棒,还当班干部,学校里出了名的积极分子。
记得一九五六年,三叔公高中毕业,因为学习好,表现也超棒,直接被保送到北方一所著名军校。那会儿啊,感觉他的人生路一片光明,前途无量!
临行前,同学们都互相寄照片留念。照片到了同学手里,其中一个同学的亲戚挺有意思,喜欢给人测相。这人闲来无事,翻开同学的照片,帮着测测各人的未来。当然,三叔公的照片也排到了。
测相的那个人,一张张照片地看了又看,说这个怎么样,那个又怎么样。轮到三叔公的照片,他看了半天,最后说:“此人,是个教书匠!”
同学一听就笑翻了,说:“你这说的,别人我信,就是你这亲戚,肯定看错了!人家可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年级里的头牌!现在还被保送到军校了!”
那人再看看三叔公的照片,还是摇头说:“我绝对没看错!此人,充其量也就是个教书匠!” 他还特别强调,跟同学打赌,要证明自己说的准确。
再说我叔公公吧。
一九五六年开学,叔公公拿着军校的录取通知书,兴致勃勃地北上。
结果没过两个月,叔公公就在学校里病倒了,还是那种肺结核,当时可得人心惶惶,很难治愈。叔公公只好含恨地回到了家乡。
用土办法治疗了一年多,叔公公的肺结核居然奇迹般地好了。
叔公公一直热爱学习,病好后,他决定参加高考,结果轻松地考进了一个省里的大专院校。虽然和之前那个军校比,完全不是一个level,但是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是开心的笑了。
然而,学习生活才过了一年,之前的病又复发了。叔公公又无奈地离开了校园,回到了乡下。
他病了整整两三年,虽然还是用土办法治好了,但到那时候,他都快二十五了,上大学的梦想也变得遥不可及。
那时候,三叔公心情很低落,常常叹息自己“人能,命不能”。奶奶看着他,心疼极了,怕他出什么病,也没问他的意见,就找了一个媳妇给他。这位媳妇,就是我爱人的三婶。
三婶人勤快能干,家庭成分也很好,就是没上过学,连“一”都认不出来。我和爱人恋爱的时候,第一次去他家,住三天后,我们想走了,三婶硬是挽留我们多住几天。我们说,明天就三十一号了,该回去了,她才说,“那明天才三十二号,不急着走嘛。”
说这个,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三婶确实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好在三婶不会上网,不然肯定要骂我翻老黄历了。
三叔公上过学,三婶没上过,两个人结婚,放到现在看来,真是一段历史的误会。所以,婚后的前几年,三叔公和三婶之间,感情上一直不太和谐。这也不能全怪三叔公,两个人的文化差距,实在太大了。
六十年代末期,各单位都在搞“三结合”,大队也不例外。三叔公因为是本地最有文化的人,再加上家庭条件也不错,就被结合进了大队。
他在大队当干部,干了十几年,自己也觉得就像是在泥土里打滚。然而,他的命运却一点点地朝着同学亲戚的预测前进。
八十年代初,镇中学扩班,加上一批老教师退休,人手严重不足,要招一批民办教师。三叔公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一个转折,他成为了镇中学的一名民办数学教师,并且渐渐成为了数学科的支柱。
他当民办教师,做了十几年。镇上每年都会有一批民办教师通过考核和考试转为公办,而三叔公,就是转不起来。理由是年龄偏大。
这可急坏了他,再转不起来,就要老一岁了。为了三叔公,所有的亲戚都想办法帮忙。最后,三叔公终于在退休前两年,完成了从民办到公办的转变。
真是应了三叔公同学亲戚所说:“充其量,也就是个教书匠!”
三叔公现在七十多岁了,经常会说起几十年前同学亲戚看他照片说他是个教书匠的事,感叹命运不公。
就这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