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凭什么在三国中首屈一指-他的游戏-很少人懂! (管宁是谁)
管宁凭什么在三国中首屈一指?他的游戏,很少人懂,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除了猛将智士,在三国里还有一种人,隐士,其中,最有名的是管宁,在历史学家钱穆那里,管宁是三国里首屈一指的人物,这很奇怪,管宁...
管宁凭什么在三国里首屈一指?他的游戏,真没几个人懂!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除了猛将智士,三国里还有一种人,隐士。
其中最有名的,得数管宁。
历史学家钱穆就说过,管宁是三国里首屈一指的人物。
这挺奇怪的啊,管宁既没打过什么大胜仗,也没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计谋,凭啥能排第一?
钱穆先生下这个结论时,该不会是发着烧说的胡话吧?
当然没有。
和华歆、陈群他们同一拨人,想法跟钱穆先生差不多——都觉得管宁这人,绝对能当大用,太尉、司徒这种官职他都能胜任。
曹丕、曹睿、曹芳这三代魏国皇帝,都先后请管宁出来做官,管宁愣是一次没答应,全都拒绝了。
管宁生于公元158年,死在241年,一辈子没当过官(白丁身份),活了83岁,真正把“惯看秋月春风,粪土功名利禄”活成了现实。
苟且性命,不求闻达。

这曾经也是诸葛亮的理想,没出山时,他仿佛也是个隐士,还把管宁的祖先——管仲当成人生偶像。
后来诸葛亮出山了,实现入世理想,拜相济世。
管宁呢?就一直待在山里没出来。
那问题就来了呗?
一个始终不出世、看起来啥也没干的管宁,为啥一直在官场混、靠着各种功劳爬到太尉、司空的华歆、陈群,就信他能胜任朝廷三公的活儿?
这就好比现在突然让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直接当国家首脑,搁谁不得懵啊?
常人看来,这不是瞎胡闹吗?
回答是不是瞎胡闹之前,先简单唠唠管宁这辈子。
管宁小时候就没了妈,16岁又没了爹,亲戚们看他穷、孤单,纷纷给他送治丧的钱,他都没要,硬是自己掏钱给父亲办了后事。
管宁和华歆、邴原是好朋友,一起上学,还跟卢植、郑玄当过同学。
天下大乱那会儿(大概190年左右),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刘政、国渊这些人,跑到辽东避难。
辽东太守公孙度听说他们来了,特意空出一座馆舍专门招待他们。但管宁见了公孙度,只聊儒家经典,从来不扯世间俗事。
后来中原慢慢安定,邴原、太史慈、刘政、国渊这些人陆陆续续都回去了,就管宁和王烈没走。王烈在219年,78岁高龄死在了辽东。
管宁住在辽东郡北边的山谷里,才一个月,慕名来找他、跟着他住一起的人,就聚成了一个村落。
他给大家讲《诗经》《书经》,教怎么祭祀、怎么礼让……日子过得挺悠闲,好像打算在东北待一辈子了。
曹操用朝廷的名义征召管宁当官,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把诏书藏起来了,压根没告诉管宁。公孙康想请管宁帮忙,但始终没敢开口。
公元223年,曹丕又征召管宁。管宁察觉到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可能会对他叔叔公孙恭不利,辽东要起战乱,就借着这个由头,回了中原。
离开东北的时候,管宁把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送的所有东西,原封不动全还回去了。
回到老家,管宁还是不受征召,一直到死都没出来。
搁现在要给管宁写悼词的人,估计得头疼——
管宁同志,一辈子没正经上过班,平时就爱看书,还喜欢管邻居闲事,好在大家都听他的,他也没挨过打骂。
管宁同志,特别受外界推崇。东北王想请他当官,但一直没敢开口。魏国三任皇上,坐着豪华马车来请他当政府首脑,他也没干。
管宁同志,最喜欢的是一个木头矮床,一坐就是几十年。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大家为啥就信管宁能当好首脑呢?
因为管宁这人啥样,几十年里,世人都看得明明白白。大家都知道,管宁不会被利益打动,不会被名声迷惑。
要是把他放到首脑的位置上,他能不存私心,不搞小团体,公平公正处理每件事,作出的决定肯定对大多数人有利。
心正了,才有德政。
钱穆、华歆、陈群,他们看管宁的眼光,算是对上号了,是知音。
他们也懂,管宁的游戏到底是啥。他们和管宁,也算得上是知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