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众多名士之一-管宁为什么能独善其身 (汉末名仕)
大家好,我是趣历史小编,说起管宁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世说新语,为何会有很多曹丕的黑历史?又为何会出现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割席的成语出自,世说新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
说起管宁,大家肯定听过“割席”的故事吧?《世说新语》里为啥总写曹丕的黑料?管宁和华歆这事儿到底咋回事?
“管宁割席”这成语就出自《世说新语》: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里锄草,看见地上有片金子,管宁跟没看见似的,照样锄草,华歆捡起来又扔了。后来有一次他们同席读书,外面有坐豪车的人路过,管宁照旧读他的书,华歆放下书跑出去看。管一生气,把席子割开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世说新语》虽然是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算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但影响可太大了,连《三国演义》都用了“管宁割席”,这成语一直传到现在。
不过这故事的真实性嘛,经不起细琢磨。《世说新语》里管宁的故事就这么一则,后面跟着的几个小故事却一个劲儿夸他。
《世说新语》里还有个故事:王朗总夸华歆有见识有气度。结果华歆在腊日请子侄聚会,王朗也学他。有人跟张华说起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表面功夫,离人家差远了。”
华歆和王朗一起逃难,有个人想上船,华歆有点不愿意。王朗说:“船还宽敞,咋不行?”后来追兵来了,王朗想扔掉那个人。华歆说:“当初犹豫就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答应人家,咋能危急时刻就扔下?”最后还是带着那个人。大家就凭这个评华歆和王朗谁好谁坏。
《世说新语》里管宁德行操守远超华歆,华歆又远超王朗。但事实上《世说新语》里黑曹魏的故事可不少,比如著名的“七步诗”,还有曹丕和曹彰下棋在枣子里下毒的故事,最早都是这儿来的。
《世说新语》说:魏文帝忌惮任城王曹彰骁勇。有天在卞太后屋里下棋,一起吃枣。文帝把毒药涂在枣蒂里,自己挑没毒的吃,曹彰没察觉,就混着吃了。中毒后太后要水救,文帝早让人把水罐砸了,太后光脚跑到井边,没水打,一会儿曹彰就死了。后来文帝还想害东阿王(曹植),太后说:“你已经杀了我任城,不能再杀我东阿。”
但实际上历史上曹丕虽然阴鸷,也一直防着曹植、曹彰,但至于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害兄弟?估计不至于。

其实黑曹丕的小说、历史可多了。《魏略》里说:“五官将(曹丕)好几次请张绣喝酒,发怒说:‘你杀了我哥,咋还有脸见人!’张绣心里不安,就自杀了。”这也太扯了,张绣死于建安十二年,曹丕当五官中郎将是建安十六年,时间都对不上,明显是瞎编的。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义庆和他门客编的。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他当时也面临曹植、曹彰那种困境——宋文帝登基是大臣们废了宋少帝之后,所以文帝一上台就杀了好多大臣和宗室。结果文帝最后也被太子弑了。所以他编书时偏向曹魏的敌人,也不奇怪。毕竟取代东晋的刘宋,对魏晋有偏见太正常了。
华歆更是被《世说新语》和《三国演义》黑得惨。其实他被黑最大的原因,就是给曹丕代汉主持了受禅仪式,把皇帝玉玺献给了曹丕。所以成了曹丕篡汉的“帮凶”,被黑就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事。这种“奸臣”要是和高风亮节的管宁是朋友,很多人肯定不乐意,所以“管宁割席”的故事就被编出来了,满足大家觉得管宁该和“奸臣”绝交的愿望。
为啥推崇管宁?一是他一辈子没给曹魏干活,二是他家世好、品德没得挑。
曹丕代汉那会儿,虽然对世家妥协了,把汉献帝安置在山阳,也控制了舆论,但问题在于:三国没统一,后来曹魏又被晋朝取代了。这就导致曹魏的合法性没人认账,西晋肯定不会正面宣传曹魏。所以《世说新语》这种收集野史的笔记小说,就收录了不少曹魏的“黑料”。
而管宁这种,一辈子被曹魏三代皇帝征召都不肯出山的隐士,就成了民间和士族追捧的对象。更何况管宁本身就是个值得追的真正隐士。
管宁是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为了避乱跑到辽东。辽东的三代统治者都尊敬他,送他很多礼物,他原封不动,走的时候全还了。和他关系好的华歆在曹魏当到三公,好几次推荐管宁,甚至想把太尉的位子让给他,管宁都没要。曹丕、曹叡、曹芳都用“安车蒲轮,束帛加玺”(最高规格)请他出山,他始终没答应。
所以管宁不仅当时受追捧,历朝历代评价都超高。陈群说他“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曹叡夸他“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苏轼苏辙兄弟也佩服他,觉得他比荀彧、孔融强多了;文天祥写“或为辽东帽,情操厉鬼冰”,说的就是管宁;近代钱穆更直接说管宁是三国第一人。
正因管宁家世、为人、名望当时没第二个,曹魏才死活要征召他。不管成不成,都能流传好名声——有管宁这样的大名士加盟,曹魏的正统性更上一层楼;不成也能传出个“尊重名士”的好名声。
而且管宁向来不掺和政事。在辽东时,他劝一起避祸的邴原别高谈阔论、评论时局。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只教书育人,从不谈政治。汉末名士是高危职业,不配合的孔融、边让都被灭门了,配合的华歆、王朗成了野史里的笑话,被黑被骂。唯独管宁,生前死后都保持了名士风范。这么看,管宁说三国第一人,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