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敌安史叛军而死-唐朝大将高仙芝是什么下场 (因不敌安史叛乱的是谁)
唐朝大将高仙芝,外战无敌,帝国双壁,,却因不敌安史叛军而死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据唐朝正史记载,开元年间,大唐西域的附属国小勃律国王在吐蕃公主和亲后宣布归附吐蕃,并...
唐朝大将高仙芝,外战无敌“帝国双壁”,却因不敌安史叛军而死的故事,今天咱们就随便聊聊。
唐朝正史里说,开元年间,大唐西域的附属国小勃律国王,娶了吐蕃公主后转头就投靠吐蕃,还让吐蕃派兵帮着控制了西北各国,安西都护府和大唐的联系直接断了。公元747年,高仙芝带着一万人,把盘在西域的吐蕃军队揍趴下,抓了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总算把大唐对西域的统治给捡回来。后来高仙芝又平了好几次安西的反叛,还有吐蕃和周边国家的进攻,战功太大,被提拔成安西节度使,人称大唐帝国双壁。
公元751年,阿拉伯军队十万大军打过来,高仙芝带着三万边防兵硬刚。三万对十万,打了好几场硬仗,结果属国军队叛变,唐军惨败,高仙芝也被撸了安西节度使,跑回朝里当官。到了公元755年,安禄山反了,带十五万军队打长安,唐玄宗慌得赶紧招了五万兵,让高仙芝带着去抵抗。结果这帮勤王兵在汜水、洛阳这些地方连输好几场,最后只能退守潼关。结果监军诬告他,唐玄宗直接下令把他砍了。诬告是主因,但当年在西域外战无敌的“帝国双壁”,在关东老输给叛军,确实把唐玄宗气够呛。
其实啊,高仙芝的军队打不过安禄山和史思明,真不是他指挥不行,也没偷懒。当时两军的差距,就能说明他为啥老输。
一是,官军和叛军战斗力差太远。安禄山造反是蓄谋已久的,手下那帮兵都是严格训练出来的,打仗有一套,有经验。可朝廷这些年国泰民安,军队早就松懈了,兵也不够用。安史之乱一爆发,紧急招来的兵,都是没正经当过兵的地痞、无赖、手艺人,战斗力能好到哪去?再好的将军,手底下没精兵,也难赢啊。
安禄山的部队天天跟草原上的部落干仗,练成了一群虎狼之师。要知道,当时北方草原才是大唐的心头大患,西域那点威胁根本排不上号。安禄山的兵天天跟高手过招,单兵素质、将领水平、武器装备、粮草储备这些,高仙芝的部队跟他们比,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二是,官军队伍太复杂,指挥不动。高仙芝在怛罗斯之战输了之后,玄宗就让他不当安西节度使了。后来抵抗叛军临时招的五万兵,都是老百姓和各地府兵凑的,队伍还没整合好就拉去打仗。里头派系多,人心不齐,哪能无条件听高仙芝指挥?又不是他带出来的老部下,底下人各怀心思,战场上根本指挥不动。
反观安禄山,他在北方经营了十好几年,同时幽州、平卢、范阳三个节度使都是他,军政一把抓,说一不二,皇帝的话都没他好使。
三是,奸臣当道,错失准备时间。安史之乱前,朝廷收到消息说安禄山要反,杨国忠这货还忽悠皇帝:“安禄山造反我早料到了,但他手下人不一定跟他反。给我几天,自然有人送他头来。”朝廷就这么把形势看错了,做了错决定,才有了后来高仙芝的临时队伍,去打蓄谋已久的安史叛军。
四是,高仙芝的死敌使坏。让他一撤退就被诬陷砍了,真是历史一大遗憾。早些年打小勃律国时,监军边令诚不敢往前冲,让高仙芝当先锋,结果高仙芝抓了小勃律王,功劳全被他占了,俩人从此结了死仇。平定安史之乱时,边令诚又成了他的监军,战败时,死敌趁机在皇帝面前告黑状,说高仙芝听信封常青的蛊惑,擅自改进军方向,丢了陕西郡几百里地,逃回潼关,还克扣士兵军粮,军里要哗变。皇帝信了,直接下令砍了高仙芝。
安史之乱前期官军输,原因多了,不能全怪高仙芝。但他手下部队老受皇帝和监军盯着,这也是他被砍的主因,唐玄宗一上头,高仙芝就成了替罪羊。
其实当时高仙芝还没输呢,只要死守潼关,各地援军就能慢慢赶来。可玄宗就想快点平叛,一听他消极防御,直接就砍了。这么一来,这支队伍更没战斗力了。后来平叛的主力,还是河西军、安西军,还有回纥兵,这都是高仙芝和封常清他们当年打下的底子。没他们,唐朝可能早就没了,高仙芝也算忠君报国了,死得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