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刘义隆的政治举措分别有哪些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宋文帝刘义隆的政治举措分别有哪些?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元嘉六年,429年,,宋文帝刘义隆因病由其弟彭城王刘义康执政,刘义康任司徒、录尚书事,...
宋文帝刘义隆在位那会儿,到底干了些啥?不少人对他的政治举措挺好奇的,今天就随便聊聊。
元嘉六年(429年),宋文帝自己病了,朝政就交给他弟弟彭城王刘义康了。刘义康当时掌权,当司徒、录尚书事,后来又领了扬州刺史,升大将军,朝廷大权基本都在他手里。
政治这块儿,他挺重视文化的,还整顿吏治,清理户籍,抓农业生产也抓得紧。元嘉十七年和二十一年,他两次下令,把农民欠政府的那些旧债,要么减免,要么直接免了,老百姓压力小了不少。从东晋义熙十一年到他统治末年,差不多三十多年,赋役宽松,事务也简单,老百姓人口慢慢多起来,社会挺安定的。这段日子后来被叫“元嘉之治”,算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强的时期了。
不过到了元嘉末年,北魏军队老在江淮一带进进出出,江南打了一仗又一仗,到处都是废墟,户籍也乱套了,“元嘉之治”就这么没了。
宋文帝在位二十八年(424年-452年),继续搞刘裕那套治国路子,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还下令免除老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劝学、兴农、招贤,让老百姓能喘口气,生产慢慢恢复,经济文化也越来越火。元嘉十五年,他还把雷次宗叫到京城鸡笼山,开了个“儒学馆”讲学,后来和玄学、文学、史学合起来,成了“四学”。
陈寿去世一百多年后,三国史料冒出来不少。《三国志》写得挺精炼,但宋文帝觉得太简略了,就让裴松之去注。裴松之到处收集各家史料,用他的话说,“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把《三国志》里缺的都补上了,文帝看了直夸“不朽”。
范晔那本“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也是这时候写完的。
军事上,他接着刘裕的北伐想法,公元430年和450年,两次打北伐,想收复河南。可惜这两仗声势挺大,都让他指挥得稀烂,最后惨败,刘宋的国力也伤得不轻。
后人说起宋文帝,评价挺两极的。他当那会儿,南北朝国力最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都搞得不错,文人里有谢灵运、陶渊明,武将里有檀道济、沈庆之。但另一方面,他也好大喜功,做事不接地气,几次北伐劳民伤财,最后都输得惨。而且这人特爱猜忌,名将檀道济、忠臣谢晦都让他给杀了,人心也散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