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刘义隆的经济举措有哪些-效果明显吗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宋文帝刘义隆的经济举措有哪些?效果明显吗?这个时期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经济文化日趋繁荣,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义熙土断,指的是东晋安帝义...
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时候,经济上做了不少事儿,效果到底咋样呢?他接着东晋义熙土断的底子,清理户籍,还把老百姓欠政府的旧债给免了,慢慢经济文化就活络起来了。
义熙土断,说白了就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那会儿,刘裕搞的土断。之前桓温搞的庚戌土断早就过时了,户籍乱得很,该当兵的人找不到,该收的租也收不上来,刘裕一看不行,就又来了一次。这次除了徐、兖、青三州住在晋陵(现在江苏镇江、常州那边)的人能缓一缓,其他到处流浪的住户,基本都被合并到本地郡县了,户籍总算能对上号了。
土断这政策,东晋南朝都在用,说白了就是整理户籍,调整地方划分。核心就是划清楚州郡县的边界,老百姓住哪儿,户籍就挂哪儿,别再乱七八糟地挂着空户了。
政治上,他也挺有想法,提倡文化,整顿官场,清理户籍,还抓农业生产。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他两次下命令,把老百姓欠政府的旧债,能减就减,干脆全免了。从东晋义熙十一年到他当皇帝末年(415年-453年),这三十多年,徭役不重,事儿也少,老百姓越生越多,算是东晋南北朝里国力最牛的时候,就叫“元嘉之治”。
不过到了元嘉末年,北魏军队在江淮那边来来回回打仗,江南地区遭了大殃,到处都是废墟,户籍也全乱了套,“元嘉之治”就这么过去了。
宋文帝接着刘裕的路子走,在义熙土断的基础上继续清理户籍,又把老百姓欠的“通租宿债”给免了。他还搞劝学、鼓励种地、招揽贤能,老百姓总算能喘口气,社会生产慢慢恢复,经济文化也跟着兴旺。当时有人说,这三十年,老百姓越生越多,交的税、服的徭役,就够一年的赋税;每天早出晚归,忙活自己的事儿就行。“百姓有指望,官吏不敢乱来。家家户户不缺吃穿,就算日子难,也不至于饿死。但凡有百户的村子、有集市的小城,到处都是歌舞的人,算是刘宋最牛的时候了。”
宋文帝还老下令让大家多种地、多养蚕,谁开垦荒地有奖励,农民的负担也减了不少,生产慢慢就上去了。
刘宋刚建立那二十多年,仗打得少,经济发展快,“元嘉之治”的繁荣就是这么来的。
土断的核心,说白了就是整理户籍。不管你是原来的老住户还是后来搬来的侨民,都得在住的地方挂正式户口,以前给侨人的优待也没了。这么一来,政府就能统一政策,老百姓之间的矛盾也能缓和,还能打击那些豪强,统治更稳当。
要搞统一户籍,就得先划清楚郡县的边界,一些没用的流寓郡县直接取消,再从南方老郡县里划出块地,给那些侨郡县当实在的地盘。隶属关系也得调整,要么把有地的侨郡县交给老州郡管,要么把老郡县划给新侨州郡,省得州郡和下面的县隔着十万八千里。
同时,还得把那些偷偷藏着不报的户口查出来,逃亡的农民、被豪强藏起来的私属,都得揪出来,让他们给政府交税服徭役。这也是土断的重要目标,南朝后期尤其看重这个。
东晋第一次搞土断,是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年)。后来东晋、宋、齐、梁、陈都搞过,史书上记下来的就有十次。最出名的,一个是哀帝兴宁二年(364年)桓温搞的“庚戌土断”(因为三月初一庚戌那天下的诏书),另一个就是安帝义熙八到九年(412-413年)刘裕搞的“义熙土断”,这两次都以执行得严出名。
庚戌土断那会儿,晋朝宗室的彭城王司马玄,就因为藏了五户人家被抓进监狱;义熙土断时,会稽的大族虞亮,藏了一千多个逃犯,直接被砍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