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在自毁长城-刘义隆为何要杀檀道济 (在我自毁之前)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义隆,自毁长城,冤杀檀道济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檀道济是南北朝时的顶级名将,尤其是在刘宋,除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开国皇帝刘裕,论起打仗来还真没人敢跟老檀叫板,...
刘宋那会儿有位顶尖名将叫檀道济,打仗是真厉害,除了开国皇帝刘裕,整个刘宋能跟他掰掰手腕的没几个。可就是这么个国之柱石,最后却被自家皇帝刘义隆给冤杀了。结果呢?刘宋从此再没那种能镇住场子、稳住军心的名将,只能靠一堆庸才带兵。刘义隆还瞎自信,连续北伐想收复河南,结果全被打得稀烂,尤其是公元450年那回,先赢后输,别说收复中原、封禅泰山了,还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着打,一路从江北踢回江南。辛弃疾后来写词骂他“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就是这事儿。
眼看北魏大军饮马长江,就隔着一江之隔,躲在建康城里吓得直哆嗦的刘义隆,总算明白自己杀了檀道济有多蠢:
“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第七》)
翻译过来就是:“皇上登上石头城,一脸愁容,对江湛说:北伐这事儿,同意的人本来就少。现在士兵百姓都累坏了,心里有气,我没法不惭愧。给你们添麻烦,是我的错。”又说:“檀道济要是在,哪能让胡人骑兵打到这儿?”
一个檀道济真有这么大能耐,挡住北魏铁骑?还别说,真有可能。
檀道济出身将门,他伯父檀凭之是东晋将领,两个哥哥檀韶、檀祗都跟着刘裕打仗,立过不少功。那时候东南还是东晋的地盘,檀道济跟着家人参军,给刘裕效力,很正常。
天才就像布袋里的锥子,总有机会冒尖。檀道济就是这样,只要上了战场,他那点才华根本藏不住,怎么都遮掩不了。正好东晋末年乱七八糟,内忧外患不断,给了他大把机会露脸。
从公元404年参军到415年,檀道济跟着打了平定桓玄、卢循、郭寄生、司马休之这些仗,把东南地区扫了个遍,功劳不小;刘裕打谯蜀的时候,檀道济单独带兵打败了后秦的援军。因为内战外战都能打,他一路升官,当过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后来又成了太尉参军,中书侍郎,宁朔将军,还封了作唐县男,食邑四百户。当时已经权倾朝野的刘裕,更是放心把给儿子“传帮带”的任务交给他——他长子刘义符镇守京口的时候,就让檀道济当司马,相当于参谋长。
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想给自己篡位铺路。檀道济是先锋,后秦军队一听是他,吓得纷纷投降,敢反抗的都被他一鼓作气打下来,连洛阳、潼关这种大城市都拿下了。最难得的是,他没像当时很多将领那样嗜杀。打下洛阳后,有人建议他把俘虏杀了筑“京观”(就是堆个土堆,把人头插在上面显摆),他却把人都放了,这一下汉人、胡人都服他。
潼关一开,长安就没险可守,后秦离完蛋不远了。可刘裕的谋士刘穆之在建康突然病死了,后院起火,他赶紧赶回去稳局势,留下次子刘义真守长安,长子刘义符派去江陵。照例,檀道济又去给刘义符当参谋长,这也让他躲过一劫——刘义真才12岁,根本镇不住手下的兵将,长安城里内讧,沈田子、王镇恶这些大将互相砍杀,赫连勃勃趁机占便宜,把晋军赶出了关中,北伐成果全没了。幸好有檀道济在荆襄稳住局面,不然刘裕篡位的事可能都黄了。
刘宋代晋后,檀道济功劳大,升了护军,加散骑常侍,还兼管石头戍事,能直接进宫。后来又封了永修县公,食邑两千户,当过丹阳尹,最后成了监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檀道济又帮他平了谢晦之乱。第一次元嘉北伐时,到彦之先赢后输,眼看要完蛋,檀道济被派去救场。二十多天里跟北魏军打了三十多仗,把魏将乙旃眷、悉颊库结打得大败,差点翻盘。
但毕竟兵力差太多,滑台丢了,加上檀道济的部队没粮食了,只能撤。古代打仗最怕撤退,尤其是北魏骑兵多,南步兵多,一撤很容易变成溃退,被追着杀。不过檀道济有招——“唱筹量沙”。
“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自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
翻译一下:檀道济当时跟北魏军打了三十多仗,赢了不少,军队到历城时,粮食用完了才撤。当时投降北魏的人说晋军没粮了,士兵们都慌了,没人想再坚持。檀道济晚上让人用沙子当米,一边量一边喊数,把剩下的米撒在沙堆上。天亮后,北魏军以为晋军粮食还多,就不追了。他又把那个说谎的投降者砍了示众。当时檀道济兵少力弱,军里更害怕了,他就让士兵都穿上铠甲,自己坐上皇帝的车(乘舆),慢慢走出包围圈。北魏军怕有伏兵,不敢靠近,他们就撤回来了。檀道济虽然没能拿下河南,但全师而退,名声更大了。
到这儿,檀道济的官爵、功勋、威望都顶到天了。按魏晋南北朝的规矩,他这种人物,下一步是不是该学老领导刘裕,自己篡位了?
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刘义符被徐羡之他们废了,没多久就死了。按顺序该即位的刘义真,因为和徐羡之不合,也被杀了。于是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被扶上皇位,就是宋文帝。
可以说,要不是那四个顾命大臣帮倒忙(废杀皇帝),刘义隆根本当不上皇帝。但这哥们儿不仅不感谢,还提防着他们——毕竟他们能杀一个皇帝,谁能保证不会杀第二个?
所以刘义隆当时从荆州去建康当皇帝,坐船的路上都派重兵防着徐羡之他们。即位后,先给他们升官加爵稳住,同时把自己荆州的老部下塞进京城要职,慢慢抓了禁军军权。
元嘉三年,刘义隆准备差不多了,宣布徐羡之、傅亮、谢晦杀了少帝刘义符和刘义真的罪状,要办他们。徐羡之自杀,傅亮被杀,谢晦反了,但很快就被檀道济平了,脑袋也被砍了。
刘义隆之所以能这么顺利除掉徐、傅、谢,关键一步就是信了檀道济——有人劝他别用,他说:“檀道济是听话的人,以前不是主谋,安抚一下让他去,肯定没问题”。檀道济果然没让他失望,叛军一见这位战神,立马投降,谢晦的反叛跟闹着似的就没了。
但徐羡之这几个刺头一死,刘义隆就看檀道济越看越不顺眼。放眼朝堂,文官武将不是废物就是庸才,就檀道济能打有功勋有威望,手下的兵个个身经百战还忠心,八个儿子又都是厉害角色……刘义隆想当然地觉得,要是再有人造反,抢他皇位的,肯定是姓檀的。
尤其是元嘉十三年(436年),刘义隆连生两场大病后,突然“开窍”,认定檀道济肯定要反。于是他下诏列了檀道济一堆“罪名”,基本都是瞎猜乱安的,然后说檀道济已经反了,下令把他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