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有多厉害-魏延是三国时期丑化最严重的一个 (历史的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历史上的魏延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魏延大概是三国时期被丑化最严重的一个人物,其误读之深,相信大部分一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很难相信,...
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个啥样的人?估计不少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有这个疑问。
魏延这哥们儿,估计是三国里被黑得最惨的一个了。误读有多深?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估计都难信他其实不是反派吧。
那正史里的魏延,到底有多牛?
说白了,罗贯中把魏延写得太拉胯了。真正的历史上,魏延压根不是靠背叛主公开城门投靠刘备的。赤壁之战后,刘璋请刘备入蜀打张鲁,魏延就是带着自己的部曲(也就是私兵)跟着刘备,结果被刘备看上了。
为啥刘备一遇到魏延就看上他了?得先说说“部曲”是啥。说白了,部曲就是私兵。魏延能有部曲,估计在蜀地算个小军阀,自己有实力,还带着私兵来“入股”,刘备能不重视吗?

当时孟达带着四千部曲叛蜀投魏,曹丕直接就封侯了。要知道,封侯在汉朝那可是相当高的待遇了。
刘备取代刘璋后,开始打汉中。关羽得守荆州,马超不敢用,能用的将领真没几个。这过程中,魏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等刘备打下汉中,竟然干了个大事:“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当时很多人不服啊——刘备起兵早,跑的地方多,魏延是最后才来的,资历浅,年纪也不大,但刘备还是力排众议,让魏延当汉中太守。
刘备为了让魏延立威,故意在任命会上问他咋守汉中。魏延直接拍胸脯:“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话啥意思?就是让我守汉中,来十万以下的兵,我给你包圆了;要是十万以上,那我就只能守着了。够霸气吧?事实上,魏延镇守那几年,汉中确实没出啥岔子。
作为蜀国最后一位良将,魏延的死那叫一个憋屈,直接导致蜀汉后期人才断档,后来甚至有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调侃。
魏延的死,诸葛亮脱不了干系。下文咱重点聊聊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为啥不采纳?
刘备死后,诸葛亮稳住蜀汉局面,就开始北伐。魏延当时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这就是后来传得沸沸扬扬的子午谷奇谋,千百年来都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影响挺大。
要是真按魏延说的,五千兵马就敢赌一把,诸葛亮为啥不干?诸葛亮觉得这计划太冒险,“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细说诸葛亮的打法,其实也藏着不少奇招,能出其不意,让北伐初期占优势。但当时蜀魏国力差太多,想靠这种法子赢战争,跟做梦似的。

诸葛亮北伐那几年,每次都是因为粮草跟不上无功而返。说白了,他的北伐多半就是长途拉练,没啥大战,光顾着走路了。
要是诸葛亮真敢放手一搏,说不定能捞点成绩。但他还是拒绝了魏延。
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所谓“奇谋为短”,估计就是拒绝子午谷奇谋的重要原因。
太谨慎,是拒绝奇谋的关键。其实诸葛亮自己心里也清楚这毛病,在《出师表》里就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就连对手司马懿都知道“诸葛亮平生仔细谨慎”,这仗还咋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让人摸透你的脾气,还打个啥劲!
刘备死后,蜀汉没啥大动作,这锅该诸葛亮背吗?
诸葛亮北伐失败,情有可原——当时蜀魏国力摆在那儿。但咱得想个问题:刘备当年就算光杆司令,也能从曹操手里抢到汉中。

诸葛亮带着个完整的蜀汉政权,结果北伐好几年,啥也没捞着。我看不光是军事上“奇谋为短”,就连内政治理,也没多出彩。
要是诸葛亮真厉害,为啥他一死,蜀汉就闹人才荒?“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局面,不怪诸葛亮,还能怪谁?说白了,就是他识人不准,用人不当。
刘备入蜀时,诸葛亮和马谡关系特好,特别器重马谡。马谡是啥人?跟赵括差不多,嘴上功夫比手上强多了。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意思就是马谡这人能吹,吃吃喝喝还行,不能重用。结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明明该让魏延当前锋,却让没实战经验的马谡上,结果街亭丢了,整个北伐都悬了。
我不是说马谡一点本事没有,但人才都是慢慢培养的,你一下子把他捧那么高,他能扛住吗?要是诸葛亮肯花时间培养,马谡以后未必成不了材。
诸葛亮当年苦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结果他自己都没分清谁是贤臣,谁是小人。
魏延惨死,其实就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的!
挥泪斩了马谡后,诸葛亮能重用的人不多了,除了杨仪、费祎,就是姜维。诸葛亮本来想让姜维当接班人,但姜维是策反过来的,资历浅,所以计划让姜维管军事,其他人管政治。

这安排就挺尴尬的——他压根没考虑魏延。魏延战功那么高,当时在蜀汉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但诸葛亮就是不看好他。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重了,开始安排后事。他叫上所有将领,唯独没叫魏延,定了退军策略:大部队撤走,魏延从前锋变成断后,还决议要是魏延不听话,就别管他。
问题就出在这儿。诸葛亮作为老大,临终前没跟二把手魏延商量,魏延觉得就算诸葛亮死了,北伐也能继续。最让他不能忍的是,诸葛亮竟然把军队交给杨仪指挥——让三号、四号管二号,谁受得了?这就是诸葛亮的临终安排。
结果为了抢军权,魏延和杨仪打起来了,魏延败了。他逃跑后,被马岱砍了头,随后三族被灭。
杨仪杀了魏延,才发现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杨仪甚至抱怨:“我要是当年投曹魏,待遇肯定比现在好!”
后来费祎把这话上报朝廷,杨仪被迫自杀了。

马岱斩魏延这事儿,传得神乎其神,好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样。在我看来,这简直是高级黑——你看看你留下的是个啥班子!
前几天看个视频,有个碰瓷的撞警车上了,警察下来笑话他:“你碰瓷还碰警车?”旁边全笑了,碰瓷的都尴尬了。其实该笑话的不应该是警察吗?你辖区里,碰瓷的都撞你身上了,你还笑得出来?
说白了,魏延压根没谋反的心,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军队内讧,差点没退回蜀地就完蛋了。带兵带成这样,也算是一种失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