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魏蜀吴经济又是什么样的 (三国时期的经济)
你真的了解三国经济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从古至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更加重要的是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三国时期,自赤壁之战,公元211年,起,至西...
你真的了解三国时期的经济状况吗?可能很多人只知道那些打仗的故事,但其实当时魏蜀吴的经济玩法,还挺有意思的。从古到今,经济发展不光影响老百姓日子好坏,更是一个国家硬不硬气的底气。三国那会儿,从赤壁之战(211年)到西晋统一(280年),魏蜀吴三家抢地盘,除了打打杀杀,经济上其实各有各的招儿,今天就来扒扒三国经济这点事儿。

东汉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地荒了,人少了,经济直接崩盘。所以魏蜀吴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搞经济,整顿吏治,恢复秩序,加上打仗需要各种物资,反倒刺激了生产,技术也跟着进步了不少。
先说曹魏,三国里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底子也最厚。为啥?人口多啊,开垦的地儿也广。农业、手工业、造船、陶瓷、丝织、制盐,啥都抓,城市商业也搞得挺热闹。

曹魏搞了个大招——屯田制,把流民组织起来种官田,粮食稳了,社会也安定了。农业抓得紧,水利更是没落下,工程规模和数量都是三国里最牛的。比如233年,在关中修水渠、建水库,硬是把三千多亩盐碱地改造成了良田,国库收入蹭蹭涨。河南的水利搞得更绝,粮食产量直接翻倍。

手工业也没落下,各地都建了大官办作坊。邺城、洛阳这些地方商业发达,还能跟海外做买卖。造船、陶瓷、丝织、制盐都挺溜,不过有个坑——曹魏一直没摆脱以物易物,几次想改货币都黄了,估计是缺铜矿,没原料啊。
再来说蜀汉,地方不错,物产也丰富,位置偏,没中原打得那么惨。诸葛亮这人挺厉害,用法治把农业和手工业慢慢拉起来了,国力也上来了。他还招抚西南少数民族,把那边也开发开发,民族团结和经济一起搞。

蜀汉的钱搞得挺活。214年刘备入蜀,财政乱成一锅粥,尚书令刘巴提议铸“直百钱”,稳住了物价。后来五铢钱和直百钱一起用,不光犍为郡在铸,蜀钱还成了硬通货,连魏国那边都大量流通,赚了不少外快。

诸葛亮还派人整修都江堰,农业灌溉有保障了。手工业里,盐、铁、织锦最牛。左思在《蜀都赋》里写“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说的就是蜀锦,能卖到吴国和魏国,诸葛亮都说蜀锦是国家的“摇钱树”。南中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这些贡品,也让军费不愁,蜀汉亡国时,官库里还有金银各两千斤呢。成都那时候也是商业大城市。
最后是东吴。211年孙权迁都建业(南京),东南地区很快就被盘活了,得了43郡313县,比东汉时多了不少。江南以前人口少,经济起步晚,但因为战乱少,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给吴国搞农业、航海打下了好基础。

孙权上台后设农官,也搞屯田制,江南农业和经济发展得贼快。纺织和冶铸业最发达,江南的麻布有名,豫章郡的“鸡鸣布”谁都知道;三吴的“八蚕之绵”,诸暨、永安的丝质量也好。冶铸业武昌最牛,孙权在那儿开铜矿、造兵器,还带动了经济。

靠海吃海,吴国的造船和盐业杠杠的。在海盐、沙中设官管盐,在建安郡设典船校尉,海船能南到南海,北到辽东。海上贸易也兴起来了,建业、吴郡、番禺(广州)是商业中心,番禺主要搞外贸,跟国外做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