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又发生了什么 (关羽为什么要攻打樊城)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襄樊之战中关羽的举动十分反常,这造成了...
三国那会儿,曹魏、蜀汉、东吴各占一方。要说这期间最让人唏嘘的战役,襄樊之战肯定算一个。关羽这一战,前期威风凛凛,后期却败得那么惨,不少人觉得他这操作有点反常,到底为啥呢?咱们得从头捋捋。
襄樊之战,在三国历史上可是个大事件。就因为这一仗,曹操和孙权居然联手了,一个在前头挡着,一个在后面偷袭,关羽最后兵败被杀。这一仗打完,蜀汉直接从巅峰跌下来,之后就一直走下坡路。那关羽为啥要打这一仗?仗中间又出了啥幺蛾子,让他落得这个下场?得从战役经过说起。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带着荆州主力三万多人,直扑曹魏的襄樊据点。他手下有支精锐水军,曹仁带的曹军打得挺费劲。这时候曹操正在关中,只好派最信任的于禁,带着七万援军去救襄樊。
于禁和副将庞德跟关羽打了几个回合,谁也没占上风,就这么僵住了。曹仁让于禁在樊城以北十里扎营,跟樊城形成犄角之势。结果于禁不懂地利,把营地扎在低洼地。赶上那会儿秋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直接用水军淹了于禁的部队,于禁全军覆没,庞德也被杀了。
这下关羽可威风了,“威震华夏”,军队一路推到郾城,眼瞅着就要打到宛洛一带。曹操都琢磨着要不要迁都,躲躲他的锋芒。可也就在这时候,东吴动手了。孙权瞅着关羽没防备,派吕蒙白衣渡江,把荆州给端了。关羽听说后赶紧撤军,结果半路军队都散了,最后只能退守麦城,逃往西川的路上被东吴伏兵抓了杀了。
这仗打得,前期高歌猛进,后期一落千丈,几个月时间从“威震华夏”变成身首异处,原因确实让人琢磨不透。
先说说关羽为啥一开始能赢得那么漂亮。他只有三万多人,曹仁和于禁加起来兵力比他多,可还是输了。为啥呢?
首先,时机选得好。关羽打襄樊的时候,刘备刚拿下汉中,曹操主力还滞留在关中。而且刘备还让刘封、孟达占了上庸,上庸跟襄樊有水路相通,关羽说不定能通过汉水得到汉中方面的支援。
其次,军队和地形占优。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水军基本废了,长江沿线一直守着。关羽虽然只有三万多人,但里面有他多年练出来的精锐水军,这点曹军比不了。而且襄樊那边汉水横穿,有水军优势的关羽调动灵活,曹军只能被动防守。最后汉水一涨,曹军直接被关羽的水军打懵了,这地理条件帮了关羽大忙。
再就是曹军内部的问题。曹操身体不好,汉中之战都没坚持到底,撤退时也慢,主力卡在关中。曹操这人多疑,能信得过的就夏侯惇、夏侯渊、曹仁这几个。夏侯渊早死了,夏侯惇也病重,就剩曹仁还被困在樊城。曹操一时半会儿找不出合适的大将,派于禁去也就给了七万人,还用上了兵家大忌的“添油战术”,让关羽能逐个击破。
最后,曹操地盘上不少百姓还想着汉室。关羽北伐的时候,曹操控制区百姓纷纷起义,许都还闹了乱子,这些都帮了关羽。
可就算前期赢这么漂亮,关羽最后还是输了。为啥?说白了,就俩字:人不够,粮不够。关羽三万多人,想拿下襄樊本身就难,曹军在那儿有四万多人。他靠兵种优势暂时占了上风,但打赢了问题就来了——俘虏了于禁的三万多人,还得管他们吃穿,兵力和后勤立马紧张起来。
关羽只能向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结果被拒了。没办法,他只能抽防东吴的军队,去抢东吴存在湘乡的粮食。这都说明他多窘了。可他还贪心,把兵力推到郾城,想着打下樊城继续打宛洛。结果呢?一座孤城樊城都攻不下来,军队战斗力已经差到啥地步了。这时候东吴偷袭后方,荆州守军根本扛不住,投降的逃跑的都有,关羽不败才怪。
那为啥会这样?关羽打这么大的仗,准备咋这么不足?看历史记载,刘备根本没下令让关羽北伐,蜀中也没任何配合。战役过程中,最近的刘封、孟达也没伸手帮一把,这态度也太反常了。
后来有人猜,是不是刘备觉得关羽势力太大,想借刀杀人?可刘备后来的表现不像。关羽是刘备手下最能打也最忠心的,仗没打完,刘备不可能对他下手。而且荆州对蜀汉太重要,就算要除掉关羽,也不该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事后刘封、孟达还因为没救关羽被刘备处罚,一个死一个逃,所以“刘备阴谋论”站不住脚。
那为啥蜀中不支援呢?当时刘备刚当上汉中王,正忙着搞建设,从白水关到成都,大修馆舍亭障,一下子搞了四百多处工程。曹操都笑话他,把蜀中的民力都用尽了。这种情况下,刘备哪有力量支援关羽?这么说,刘备根本没想让关羽打襄樊。那关羽为啥自己打起来了?只有一个可能:他是独断专行,自己拍板干的。这才是他兵力补给跟不上,最后失败的根儿。
那关羽为啥要擅自出兵?有人说他是跟蜀中将领较劲,觉得人家打胜仗了,自己没功劳,想用战功证明自己。可仔细想想,这说不通。刘备当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还给了“假节钺”的权力,这权力能先斩后奏,说明刘备很肯定他的地位。关羽接受封赏时也没闹脾气,跟刘备、诸葛亮也没矛盾,所以“争功劳”的说法不靠谱。
其实啊,根源还是《隆中对》。刘备和诸葛亮本来计划分两步走:先跨有荆益,再从蜀中出秦川,从荆州出宛洛。可形势变化太快,赤壁战后刘备借到荆州,孙权早晚要拿回去。刘备在庞统劝说下,想过放弃荆州取西川,还把荆州的兵马人才往西川调。关羽手下就这么被掏空了,等刘备拿下汉中,荆州的实力已经弱得不行。
《隆中对》的第二步,要么按原计划两路北伐,要么放弃荆州集中一路从蜀中打。刘备当时可能更倾向于放弃荆州,关羽就算没接到消息,也能从刘备对荆州的态度看出点端倪。他手下除了自己带的兵,啥人才都没有,荆州失败后只有廖化逃回西川,其他官员全投降了东吴,刘备留给他的是个啥烂摊子,他心里门儿清。
费诗去封赏的时候,关羽发火可能就是因为费诗暗示了放弃荆州的意图,他对黄忠的不满只是借口。但关羽不愿意放弃荆州,想凭自己的力量保住它。于是他用“假节钺”的权力,先斩后奏打襄樊。在他看来,拿下襄樊,南郡和襄樊就连成一片,长江通西川,汉水通汉中,进可攻退可守,刘备想放弃荆州也难不了了。
关羽指挥确实厉害,抓住了曹操撤军的机会,靠水军重创曹军。可他是擅自出兵,得不到支援,刘封、孟达跟他关系不好,也不理他的“假节钺”。最后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下,只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