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的四位汉中都督都是哪些人 (三国时期蜀汉铸造的钱币)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蜀汉在边境及核心地带分别设置了四大都督,汉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这四个都督,几乎撑起蜀汉的整个国...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就是咱们常说的蜀汉。蜀汉在边境和核心地儿设了四大都督:汉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这四位爷,基本扛起了蜀汉的国防大旗,其中汉中是北大门,永安是东大门,江州都督驻军江州——那可是蜀汉水路交通的枢纽,庲降都督则负责镇守南中地区。
公元217年刘备打汉中,战况胶着,刘备让诸葛亮赶紧派兵,诸葛亮专门问从事杨洪咋办,杨洪回他:“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啊,存亡的关键!没汉中就没蜀了,这是家门之祸啊!”从这话就能看出来,汉中这地儿多重要。
为啥这么重要?主要俩原因。第一,防守上,汉中地势险要,是益州的北大门。要是没汉中当屏障,曹魏随时能从关中出兵打益州;第二,进攻上,汉中是北伐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诸葛亮、姜维好几次北伐,都是拿汉中当基地。
汉中地理位置太特殊了,尤其是夷陵之战后,几乎成了蜀汉最重要的防区,所以当汉中都督的,基本都是位高权重的名将。蜀汉前后共有四位汉中都督:
第一任:魏延,公元219年到227年。
魏延的大名三国迷肯定熟,但汉中绝对是他的福地。魏延跟着刘备入蜀时,还是个小小的牙门将军。公元219年刘备拿下汉中,自己要回成都,得留个人镇守,当时大家都以为肯定是张飞,张飞自己也这么觉得(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结果刘备居然提拔魏延当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了蜀汉第一任汉中都督,全军都震惊了(一军尽惊)。不过后来看,刘备这眼光是真毒,魏延在任八年讲武练兵,还针对关中来的四条路修了工事,给汉中的防御立了标杆。
第二任:吴懿,公元234年到237年。
公元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准备北伐,之后汉中的防务、军事部署都归诸葛亮直接管。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跟着出征,立了不少功。可惜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魏延和杨仪内讧,最后魏延被杀。诸葛亮、魏延都没了,蜀汉的情况有点危险,汉中都督的重要性就更突出了。这时候第二任汉中都督吴懿登场。吴懿是吴皇后的哥哥,跟着魏延打过魏军,有资历、有地位、有能力,确实适合当汉中都督。不过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他就去世了。
第三任:王平,公元237年到248年。
王平,字子均,早年名声不显,街亭之战后才出名。当时他不光劝谏有功,马谡战败后还收拢残部减少伤亡,立了功。经此一战,诸葛亮开始器重他,后来跟着诸葛亮北伐、平乱,也屡建军功。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王平以安汉将军、汉中太守的身份帮吴壹守汉中,吴壹死后接任,成了第三任汉中都督。王平最亮眼的战绩,就是靠三万人挡住了曹爽十万大军。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帝曹爽带着步骑十多万打汉中,前锋到了骆谷,当时汉中守兵不到三万。有人说:“咱们兵力不够,应该放弃关隘守汉、乐二城,魏军进了汉中,涪城援军一到,就能抢回阳平关。”王平说:“不行!汉中去涪城一千多里,魏军要是得了阳平关,麻烦就大了。得分兵占兴势,我在后边挡着,要是魏军分打黄金城,我亲自去救,涪城的援军刚好到,这才是好办法。”于是就按他的计策来,涪城军队和大将军费祎从成都赶到,魏军被打退,跟王平想的一模一样。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
第四任:胡济,公元248年到258年。
王平死后,胡济接任汉中都督。胡济这名字可能不少人没听过,他也没个人传记,算是老资历,原来是诸葛亮的主簿,受诸葛亮赏识。所以接替王平不算太突然。但胡济督汉中时没啥亮眼表现,反而坑了姜维一把,就是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的“段谷之战”。姜维和胡济约好一起去上邽,结果胡济放了鸽子,加上邓艾太厉害,把姜维打得惨兮兮。这一战后姜维威望大减,也不敢轻易北伐了。后来姜维改了汉中的防御体系,削减了各个围守的兵力,还把汉中都督胡济调到汉寿(葭萌),不知道是不是对失约不至的处置,后来胡济的记载就没了。其实姜维是军事主官,胡济本来也没多少发挥空间。
汉中对于蜀汉太重要了,诸葛亮、蒋琬、费祎这些人经常坐镇汉中。而汉中都督的人选也很关键,魏延、吴懿、王平都是名将,所以这个官职,除了蒋琬、费祎他们,算是第二重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