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税率三十税一甚至会免税-每年为何还有百姓卖耕地为奴 (汉朝税率三十万是多少)
还不知道,汉代税率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翻开中国古代史书典籍,我们不难发现,轻徭薄赋,的政策在任何时代都备受史官和文学大家所推崇,这不仅因为,轻徭薄赋,这一理念是历...
说起汉朝的税,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轻徭薄赋”,毕竟课本里总提汉初休养生息。翻看史书,“轻徭薄赋”这四个字几乎是历代文人和史官最推崇的治国理念,毕竟老百姓谁不想少干活、少交税呢?
汉朝刚建立那会儿,就定下了“休养生息”的基调,田赋税率低到“十五税一”,有时候甚至只要交一半,也就是“三十税一”。赶上年头好,朝廷还会全国免税,汉文帝那会儿,田租居然连续十一年没收过,这在儒家眼里简直“王者之政”的标杆了。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这“王者之政”的光环下,每年都有不少人把地卖了,心甘情愿去当奴隶,这又是为啥呢?

一、躲不掉的兵役和力役
在汉朝,当兵是每个男的躲不掉的活儿,没人能例外。兵役分三种,都得轮着来:
第一种是去中央当兵,就是南军和北军。南军守皇宫,北军守长安,都是中央禁军,轮流去,一年一轮,朝廷管吃管住,待遇还不错。
第二种是去边疆守边,叫戍卒。这就不一样了,来回路费、吃喝都得自己掏,虽然按规定只要守3天,但古代交通慢,来回半年打底,对农民来说,这笔钱够呛。
第三种是在本地当兵,每年一个月,自己管自己,听着还行,但架不住年年有。而且这兵役不是当一次就完事,从23岁开始,一直要到56岁,循环往复,除了中央军,其他都得自己贴钱,对种地的来说,简直是割肉。

除了当兵,还得服“力役”,就是每年得抽出一个月给国家白干活,修城墙、盖宫殿、挖皇陵什么的,纯义务,国家一分钱不掏,自己还得搭钱。
乍一看好像除了戍卒,其他还行?但问题在于,这兵役和力役加起来,一年得耽误小半年活,自己家的地都种不好,还得倒贴钱,农民哪扛得住?

二、甩不掉的人头税
秦末那场大乱加上楚汉争霸打了四年,人口和经济都快垮了,汉朝刚建立时虽然喊着“轻徭薄赋”,但人头税这块儿一点没少。汉代人头税分两种,小孩的叫“口赋”,成人的叫“算赋”。

(一)口赋
一开始七岁到十四岁的孩子,每人每年交23钱,20钱给皇帝买吃的,3钱是后来汉武帝加的,用来买马。后来汉武帝穷兵黩武,改成三岁就开始收,汉元帝时又改回七岁,东汉末年更狠,一岁就开始收,搞得“民多不举子”(养不起孩子)。

(二)算赋
成人的税,15到56岁的,每人每年120钱。惠帝那会儿还拿这逼婚,女子15到30不嫁,交五倍,600钱!汉文帝时最低交过40钱,但都是临时政策,该交的还是得交。
田赋是有地的人才交,没地的不用。但人头税不一样,只要户口本上有你,从生到死都得交。没地的农民虽然不用交田赋,但全家人的口赋、算赋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三、当奴隶反而更“划算”?
汉朝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厉害,很多人没地了,养不活家人,但还得交人头税、服兵役。交不起税的,被抓去当官奴,活累不说,还得交双倍人头税,日子比狗还惨。
于是不少人干脆把地卖了,给地主当奴隶。为啥?因为私奴不用交人头税啊!而且地主为了留住奴隶,给口吃的,管个住处,比普通农民的生活可能还强点。
地主也乐意,养奴隶种地、开矿,赚的钱比交的双倍人头税多多了,还能拿点钱改善奴隶生活,吸引更多人卖身。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农业产量本来就低,遇到灾年就破产。男的要交全家税,每年还得白干两个月活,地都种不好,还倒贴钱。对走投无路的人来说,当奴隶至少能活命,这事儿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资料:《史记•货殖列传》《汉书》《汉仪注》《中国赋役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