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会有与匈奴和亲的历史吗?-韩信抗击匈奴会怎样 (汉朝会有与匈奴打仗吗)
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对战,一直都没有停歇,汉朝时期,刘邦亲自率兵攻打匈奴,结果却遭遇了惨败,这总是不得不让人在想,如果当时率兵攻打匈奴的并不是刘邦,而是兵仙韩信,那结果会不会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假...
秦汉时期跟匈奴那架就没停过。汉朝的时候,刘邦自己带着兵去打匈奴,结果惨败,老让人忍不住想:要是当时带兵的不是刘邦,是兵仙韩信,结局会不会完全不一样?假设刘邦没亲自上,派韩信去打匈奴,历史会咋走?汉朝还会不会败?后来那些和亲的事儿还会有吗?

说到底,术业有专攻嘛。答案其实就在“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那句话里——韩信强在哪?带兵打仗,排兵布阵,那是他的老本行;刘邦强在哪?会用人,能让手下各显神通,这才是他的本事。
所以啊,刘邦非要自己带兵打仗,这不是拿自己的短处硬碰硬吗?胜算本来就小,更何况还是第一次跟匈奴骑兵打大仗。能不惨败都算运气好了,还得靠汉军装备好、士兵敢拼、上下齐心才行。反过来要是韩信带兵呢?这位“兵仙”“军神”,啥敌我优劣、啥骑兵步兵的弱点,门儿清。他在楚汉争霸时打的那些仗,智谋、血性哪次不是教科书级别?可惜啊,后来没机会再施展了。

说白了,外行人干内行人的事,结果能好吗?回头看看白登山那仗,刘邦啥情况?既不清楚自己步兵追骑兵的劣势,也不懂匈奴的套路,连兵法里的“知己知彼”都忘脑后了,不败才怪。
公元前201年,匈奴冒顿单于带着40万人马围了马邑。守将韩王信等不到援军,直接开城投降了。匈奴接着长驱直入,过了雁门关,直奔太原。
战报传到长安,刘邦气炸了,公元前200年冬天,亲自带着32万大军出发。一来打匈奴,二来平韩王信的叛乱。
刚出发没多久,在铜鞮碰到韩王信的军队,两边实力差太多,韩王信的军队很快被灭,他自己跑掉了。接着汉军一路打,收复了晋阳、离石等六城,还占了楼烦那些漠北地方。
眼看汉军势头猛,冒顿想了个诱敌深入的招。他带着老弱病残当诱饵,假装打不过,一路败退,主力精兵躲开了汉军的探子。
连着打胜仗,刘邦飘了,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匈奴根本不配当对手。这时候大将刘敬来报,说匈奴是装的,肯定有埋伏,建议先站稳脚跟,等大军到了再追。
刘邦不但不听,还骂刘敬吃里扒外,动摇军心,把他关进了广武城。这跟袁绍关田丰是不是一模一样?要是韩信,能这么冒进?肯定不会,说不定还会将计就计呢。所以说刘邦是真不懂兵,前期赢纯粹靠军队硬刚,用不着太多计谋。
刘邦还在气头上,命令赶紧追。大军顶着风雪走,前锋到了平城。冒顿一看刘邦上钩了,赶紧让主力在平城东边的白登山设伏。
刘邦还信“兵贵神速”,不等大军跟上,带着前锋追到了白登山,一头扎进包围圈。刚以为匈奴又跑了,突然四面八方都是人马,刘邦脸都白了——白登山被40万匈奴大军围了。这时候他才明白中计,但晚了。
自己多是步兵,拿腿追骑马的敌人?不是找打吗?敌人想打你就打,你想找人家主力都找不到。兵法说“先虑败,而后虑胜”,刘邦光想着赢,根本不想会输,这打法能赢才怪。

虽然陈平用离间计,让匈奴开了个口子,刘邦跑了。但哪有那么简单?眼看能抓到汉朝皇帝,冒顿和阏氏又不是傻子。其实是匈奴探子发现汉军援军快到了,不想跟汉军主力硬拼,再加上旁边月氏国盯着呢,经不起损耗,才“放”走汉军,还追着收缴物资。
刘邦被围的七天七夜里,汉军主力到了平城,跟刘邦的部队遥相呼应,大战一触即发。这么看,刘邦明显是不知己、不识敌,拿自己的短处打别人的长处。韩信那么会打仗,能犯这种低级错误?肯定不能。
后来冒顿跟吕后开玩笑,吕后想打匈奴,问樊哙行不行。樊哙说给他十万大军就能横扫匈奴。樊哙都这么说了,比他强很多的韩信,赢面肯定更大。所以说,当初要是刘邦不自己去,派韩信去打,平城之战绝对不输,说不定韩信一战就能把西北的匈奴祸患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