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常平仓到底是什么-常平仓对汉朝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常平仓是一种什么制度)

常平仓到底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汉宣帝是继汉武帝和汉昭帝之后,汉帝国出现的又一位杰出君王,由于汉宣帝的身份是汉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其从小又...

admin

常平仓到底是个啥?这事儿得从汉宣帝说起。汉宣帝这人,在汉武帝、汉昭帝之后,算是个挺厉害的皇帝。他是汉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从小在民间长大,知道老百姓日子过得有多苦。他登基不光是把皇位“拨乱反正”拉回刘据这一脉,还把汉朝推向又一个盛世,把匈奴打得服服帖帖,南匈奴单于直接投降。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让外国领导人朝拜的皇帝,汉武帝没实现的“强国梦”,在他这儿圆了。

除了打匈奴、设西域都护府,他还有个特别牛的举动——设置常平仓,这事儿在中国经济史上可是个大事件。

那常平仓到底是啥?为啥对汉朝老百姓和经济那么重要呢?

常平仓到底是什么-常平仓对汉朝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常平仓是一种什么制度)(图1)

上图_ 西汉 匈奴版图

说白了,常平仓就是古代政府搞的粮食储备仓库,主要用来调节粮价、备荒救灾。具体咋操作呢?粮价低的时候,政府多收点,不让农民白忙活一场;粮价高的时候,政府再卖出去,不让老百姓买不起。这样一来,朝廷的太仓、甘泉仓都装满了粮食,边疆也不缺粮,局势自然稳了。

常平仓一出来,既不让“谷贱伤农”,也不让“谷贵伤民”,老百姓负担轻了,种地也有劲儿了,皇权也更稳了。

常平仓对老百姓有啥用?

最大的好处就是:打仗或者闹灾荒的时候,国家有粮赈灾,老百姓不至于饿肚子造反。自打汉宣帝设了这玩意儿,后来好多朝代都跟着学,成了灾荒时期的“救命粮”。

不过得注意,汉宣帝之前,文景之治时粮食堆成山,但汉朝没搞像样的赈灾体系。汉武帝后期,天天打仗又遇大旱,老百姓穷得叮当响,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逼得汉武帝下了《罪己诏》改政策。汉昭帝时期粮食稍微缓过来点,但危机还在。直到汉宣帝登基,继续发展农业,粮食才彻底够吃。

常平仓到底是什么-常平仓对汉朝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常平仓是一种什么制度)(图1)

上图_ 汉高祖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汉朝刚建立那会儿,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搞“无为而治”,吕后、文景帝都接着这么干,轻徭薄赋,农业商业都发展起来了。到汉景帝时,粮仓里粮食堆得都放坏了,但老百姓日子也没多好过,为啥?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富商压低粮价,农民种再多粮食也赚不着钱。朝廷想买粮食,还得被豪强狠狠宰一笔,财政收入一直上不去。

汉武帝上台后,虽然打击豪强,但也没建起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汉昭帝时期经济恢复,但粮食问题没根治。汉宣帝自己是从民间上来的,深知农民种地不容易。他知道,就算粮食丰收,战争和灾荒这俩“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炸,得提前准备。

这时候大臣耿寿昌给他出了个主意:在丰收年,政府用比市场价高的价格收农民的粮,既让农民多赚钱,又充实国库;粮价高的时候再卖出去,平抑物价。汉宣帝一听,觉得靠谱,立马让耿寿昌去办。先在长安周围建常平仓,后来又推广到边境,边疆驻军粮食也有了保障。

常平仓到底是什么-常平仓对汉朝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常平仓是一种什么制度)(图1)

上图_ 汉代长安城

这么一来,豪强奸商想低价收粮、高价卖粮的算盘就落空了。政府高价收粮,农民受益;低价卖粮,老百姓得利。边疆的常平仓还能直接供军,边防军心稳了,国家边境也安全。而且朝廷赚了钱——丰年低价收(其实比市价高,但比灾年卖价低),灾年高价卖(其实比市价低,但比丰年收价高),国库反而更充裕了。

后来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全靠常平仓续命。唐代宗让刘晏搞改革,刘晏就是靠半年收粮存常平仓,灾荒时放粮平价,才让唐朝又撑了150年,搞出元和中兴、会昌中兴。没有汉宣帝的常平仓,唐朝可能早就乱了。

常平仓到底是什么-常平仓对汉朝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常平仓是一种什么制度)(图1)

上图_ 唐 安史之乱

在古代那种靠天吃饭的社会,常平仓简直是个“神器”。粮仓满了,农民不被豪强坑,城里人丰年灾年都能吃上平价粮,边疆有粮养兵,国家税收也稳了。农民负担轻了,就有劲儿开荒,来年粮食更多,朝廷税收更多。老百姓日子好了,自然更愿意跟着朝廷走,边疆稳了,国家也就稳了。

汉宣帝设常平仓这事儿,不光是救了汉朝的老百姓,也给后来的朝代留了个“经济定海神针”,你说这牛不牛?

参考资料:《汉书》


上一篇: 汉朝的走势会如何-如果刘据登基称帝 (汉朝的走势会改变吗?) 下一篇:为何王昭君能流传千古-汉朝有那么多和亲公主 (为何王昭君能打过吕布)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