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为何只追封孙坚-孙策传位给孙权才有后面称帝 (孙权称什么帝)
对孙权和孙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孙策,是忘恩负义吗?引言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三国,这个动乱的时代,只要是手上有枪、有人...
对孙权和孙策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今天来聊聊孙权称帝后为啥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没给孙策上皇帝名号的事儿,这算不算忘恩负义呢?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三国那会儿,但凡手里有兵有人,哪怕没啥钱,也得在这乱世里抢块地盘。
打来打去,最后就剩下三家了:占中原的曹魏,占江东的孙权,占益州的刘备。

三国鼎立
这三家里,曹魏成型最早,灭了二袁、除了吕布,还“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最牛的势力;江东孙家,两代人折腾,总算站稳了脚跟;刘备那边,靠着诸葛亮拿下荆州、益州、汉中,也算是在乱世里活下来了。
帝王家里啊,最不缺的就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那些阴诡的手段,卑鄙的算计,在这儿都见怪不怪了。
生在帝王家,很少有人不对那个“顶峰”的位置动心,一旦动了心,什么骨肉亲情、兄弟情义,好像都不那么重要了。
为了那个位置,骨肉相残、兄弟反目的例子太多了,而且就算坐上了帝位,这“无情”也得接着演。
对以前的朋友、旧日的情分,该放弃就放弃,哪怕人家有恩于自己,只要对权力稳定没好处,就能把过去的情分一笔勾销。
孙权的位置是从孙策手里接过来的,作为“继承人”,孙策虽然是孙权的哥哥,但也是东吴集团的奠基人,孙权称帝后为啥连个虚名皇帝都不给孙策?是人性凉薄,还是政治需要,孙权真对孙策忘恩负义吗?
孙权称帝
魏、蜀、吴三家老板,曹丕第一个称帝,接着刘备也上了,孙权是最后一个。好长一段时间里,孙权还得“看曹丕脸色”,毕竟“吴王”是曹丕封的。
说白了,曹丕称帝后得做点啥显摆显摆自己的威风,孙权呢,当时也跟曹魏表面交好,毕竟俩人联手搞过关羽,合作完孙权也怕被报复,得减少个敌人,需要的时候还能一起对付刘备。

孙权
三国时代嘛,今天敌人明天就能成朋友,只要有共同利益。孙权怎么可能真服曹丕?他对曹丕的册封,表面接受就行,他要的是联盟,“吴王”不重要,“皇帝”才重要。
夷陵之战后,刘备元气大伤,诸葛亮又主动找孙权联盟,蜀汉不再是东吴的敌人,孙权可以放开手脚干了。吴魏一开打,东吴在石亭之战赢了,借着这势头,孙权称帝了。称帝后,孙权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策与孙权
孙坚确实是将才,但格局还停留在打仗,割据一方对他来说还远了点。不过他攒了一帮老班底,程普、黄盖、韩当这些人,都是他的铁杆兄弟。可惜孙坚死得早,孙策接过了这摊子。
一开始孙策还得靠袁术,后来折腾出点地盘,有了周瑜帮忙,总算统一了江东,成了真正的诸侯。结果孙策突然被刺,临死前选了弟弟孙权当继承人——当时他儿子孙绍太小,乱世里撑不起大旗,只能指望孙权了。
孙权没辜负兄长,把东吴带上了新高度,自己还当上了皇帝。
无视孙策?非也!
孙权肯定没无视孙策,他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了,还封了孙策儿子孙绍为吴侯,后来改上虞侯。孙绍死了,儿子孙奉又接着封。说“无视”肯定不对。
从兄长手里接过权柄然后当皇帝的,孙权不是第一个,汉光武帝刘秀也是。刘秀跟着哥哥刘縯起义,刘縯被杀前刘秀已经能独当一面了,但刘秀称帝后也没追封哥哥为帝,只封了齐王。
古代父系社会,父亲地位高,孙权能当皇帝,是因为孙坚有“帝王血脉”,他继承了这血脉,当皇帝名正言顺。至于孙策,虽然是亲哥,但跟爹比不了。
而且孙策有儿子,要是追封他为帝,以后帝位传谁?给孙绍还是给自己的儿子?这事儿就像悬在头顶的剑,万一有人拿这个做文章,政权就乱了。孙权活着没事,他死了呢?为了避免这隐患,他也不能给哥追谥帝号。

所以啊,孙权对孙策真不算无情,接过兄长的担子,没辜负他,对孙策家人也照顾着。不追封帝号,不是无视,是当时礼法和政权稳定的需求,换作别人,可能也得这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