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个混乱的时期-曹操是怎么为魏国打下坚实基础的 (三国是个混乱的小说)
三国是个混乱的时期,各家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只有曹魏、蜀汉和东吴建立自己的政权,曹操为魏国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儿子曹丕接过担子,建立政权,追封曹操为魏武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
三国那会儿乱糟糟的,各路人马你打过来我打过去,最后就剩下曹魏、蜀汉、东吴三家撑起了场面。曹操给魏国打下了好底子,他儿子曹丕接手后,正式把政权建了起来,还追封曹操为魏武帝。今天就随便聊聊曹丕怎么接过曹操的摊子,把魏国给正式立起来的。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带着大军想南下统一全国,结果到了南方水土不服,还赶上瘟疫流行,赤壁那会儿又刮起了东南风,最后被孙权和刘备联手给打趴下了。不过曹军损失的多是原来刘表的手下和投降的兵,孙刘两家也没能真正动摇曹操的地盘。南下吃了亏,曹操就把矛头转向了西北,先后收拾了关西十一部、张鲁那些割据的,占了陇西这块地。
但这时候曹操年纪也大了,在世的时候就只控制了中原和陇西一带,曹、孙、刘三家就这么形成了鼎足之势。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
曹操晚年,曹丕这小子挺能耐,用各种手段,拉拢了司马懿、吴质这些大臣,在抢继承权的时候压倒了弟弟曹植,当上了世子。曹操一死,曹丕接班当魏王,听了陈群的话,搞了个九品中正制,后来又平定了酒泉、张掖、武威那几个胡人的叛乱,把上庸三郡也拿回来了。觉得时机差不多了,曹丕就在延康元年十月乙卯(也就是220年12月10日)逼着汉献帝让位,自己当了皇帝,改年号黄初,定都洛阳。
曹丕当上皇帝后,大权抓得死死的,设了个中书省,让士人当官,以前尚书郎起草诏书的活儿现在归中书省管了,机要大权慢慢就到中书省手里了。他还限制宦官和外戚的权力,下了命令说“当宦官的官不能超过各署令”,“大臣们不能给太后奏事,太后娘家人不能当辅政的大官,也不能随便封爵”。这么一来,魏国后来也没出过宦官或者外戚乱政的事。他还削弱了藩王的权力。曹魏那些王爷的封地老是变,没权管事也没兵,一举一动都被盯着,跟坐牢差不多。这个政策虽然让魏国没像汉朝那样诸侯作乱,但留下了毛病——宗亲们势力太弱,以后没法阻止外臣夺权。
经济上,曹丕接着搞屯田制,搞谷帛交易,稳定社会秩序,废除了一些禁令,减轻关税,禁止私人仇杀,多判轻刑,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北方又安定了起来。他还提倡节俭、薄葬,下令不许厚葬、乱搞祭祀。
文化方面,曹丕挺重视文教。黄初二年(221年),他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推荐一个孝廉,特别优秀的不限户口。黄初五年(224年),封孔子的后人孔羡当宗圣侯,重修孔庙,各地都搞儒学,办太学,搞五经考试,还设了春秋谷梁博士。这么一来,封建正统文化很快就复兴了。
军事上,黄初二年(221年),曹丕派兵在河西把羌胡联军打了个大败,魏国的势力就到了河西。接着又派人跟西域恢复了联系,中原王朝又控制了西域。同年,孙权向曹魏称臣,被封为吴王,成了魏国的藩属,但没过多久又反了。另外,曹魏还多次打败鲜卑,巩固了北疆。不过曹丕三次打东吴,都没打赢。
这么看吧,曹丕在位那七年,北方的生产慢慢恢复了,到黄初末年,魏国国库堆满了钱,通货膨胀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地盘也扩大了,魏国的实力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