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赏析及白话译文-5-哲学名作-庄子-外篇·天地 (原文鉴赏)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战国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一部道家学说汇总,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
《庄子》,也叫《南华经》,战国时候庄子带着一帮学生写的道家书,跟《老子》《周易》合称“三玄”。这书可太杂了,不光讲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啥都扯,关键是写得还特有意思,既是哲学名作,又是文学寓言的典范,随便翻开一页都能琢磨半天。
《天地》是《庄子·外篇》里的一篇,开头就是“天地”俩字,所以叫这名儿。全篇分了十四个小部分,核心就一个词儿——“无为自然”,这可是庄子技术哲学的精髓。在庄子眼里,“天”和“地”都是元气生的,万物祖宗,一个在天上飘着,一个在地上趴着,所以用“天地”开头当篇名。这篇说的还是老一套:无为而治、技术哲学,全是庄子那套思想。
庄子·外篇·天地(5)
谆芒正往东边的大海走呢,在东海边上碰到了苑风。苑风问他:“你这是上哪儿啊?”谆芒说:“去大壑。”苑风又问:“去那儿干嘛?”谆芒说:“这大壑啊,江河倒进去都满不了,舀多少也舀不光,我上那儿玩去!”苑风说:“那先生您就不关心老百姓吗?想听听您说的圣人之治是啥样。”谆芒说:“圣人之治啊?就是当官的办事都合情合理,提拔人也看本事,让每个人都能明明白白做事,说话做事都顺其自然,天下就跟着变好了。手一指,眼一瞪,四方的人都跑来归顺,这就叫圣人之治。”“那啥叫德人呢?”谆芒说:“德人啊,平时不想事,走路也不琢磨,心里不装是非好坏。天下人都有好处就高兴,都能吃饱就安心。那样子啊,像丢了妈的婴儿,又像走路迷了路。东西用不完不知道哪儿来的,吃得饱饱的不知道哪儿来的,这就是德人的样儿。”“那神人呢?”谆芒说:“神人啊,骑着光跑,跟影子似的没了,这叫照旷。把命和情都使尽了,天地乐呵呵万事都没了,万物都回到本真,这叫混溟。”
门无鬼和赤张满稽在看周武王伐纣的军队,赤张满稽说:“还是比不上有虞氏啊!所以天下才遭了这祸。”门无鬼问:“是天下太平了有虞氏才去管,还是天下乱了才去管呢?”
赤张满稽说:“天下太平谁不乐意啊,还用得着专门说有虞氏有多好吗?有虞氏给人治头疮,人秃了才戴假发,病了才找医生。孝子拿药给爹治病,急得脸都黑了,圣人看了都觉得丢人。最德行的时代,不推崇谁贤能,谁厉害,国君就跟树梢上的叶子一样,高高在上也没啥心思,老百姓就跟野鹿似的,自由自在;行为端正也不知道这是讲义气,互相友爱也不知道这是讲仁爱,老实也不知道这是忠厚,办事得当也不知道这是守信,互相使唤也不知道这是帮忙。所以啊,做了事不留痕迹,成了事也没人传颂。”
白话译文
谆芒向东去大海,在东海边碰到苑风。苑风问:“你去哪儿?”谆芒说:“去大海。”苑风又问:“去干嘛?”谆芒说:“大海这东西,江河注不满,舀不干,我去那儿玩。”
苑风说:“那您不关心老百姓吗?想听听圣人之治。”谆芒说:“圣人之治就是当官的办事都合适,提拔人不漏掉能人,让人看清实情做事,言行自然天下就化育了,手一指四方的人都来,这就是圣人之治。”“那德人呢?”谆芒说:“德人住着不想事,行动不谋划,心里不存是非美丑。天下人共享利益就高兴,共享财物就安定;像丢了妈的婴儿,像走路迷了路。东西用不完不知道来源,吃得饱不知道出处,这就是德人的样子。”“神人呢?”谆芒说:“神人乘着光,形体也消失,这叫照旷。穷尽天命真情,天地乐万事消亡,万物回归本真,这叫混溟。”
门无鬼和赤张满稽看武王伐纣的军队,赤张满稽说:“武王比不上有虞氏,所以天下遭祸。”门无鬼问:“天下太平了有虞氏才治,还是乱了才治?”
赤张满稽说:“天下太平是心愿,何必提有虞氏?有虞氏治头疮,秃了才戴假发,病了才找医生。孝子拿药给爹治病,脸都急黑了,圣人羞耻。盛德时代,不尚贤使能,国君如树梢无心在上,百姓如野鹿自由;端正不知是义,相爱不知是仁,老实不知是忠,得当不知是信,相使不知是赐。所以行无迹,事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