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权力更大-二战期间銮披汶·颂堪和拉玛八世相比 (司令员和政委谁的权力更大)
拉玛八世有名无权,人在国外,无法施政,大权掌握在总理銮披汶.颂堪手中,让我慢慢道来,二战前的暹罗,也就是今天的泰国,,由于殖民历史的原因,普遍对同为亚洲人却能与西方列强相抗衡的日本心存仰慕,对长期欺凌...
拉玛八世这国王,当得有点憋屈——有名无权,人还一直待在国外,压根没法插手政事。真正说了算的,是当时的总理銮披汶·颂堪。这事得从头说起。

二战前的暹罗,也就是现在的泰国,因为以前被殖民过,当时的人啊,对日本挺佩服的,毕竟都是亚洲人,居然能跟西方列强硬刚,看着就解气;反而对老欺负他们的英国、法国,那叫一个敌视。所以在国际舞台上,暹罗没玩转左右逢源那一套,直接站到了轴心国这边,跟一战时的策略完全反着来,外交上一点退路都没了。1933年国际联盟投票谴责日本侵华(就是伪满洲国那事),全世界基本都投了赞成票,就暹罗弃权——这下好了,立场太明显了,成了日本在国际上的铁杆盟友。
当时的国王是拉玛七世,1925年上台后搞了不少改革,结果遇上全球经济大萧条,暹罗也没躲过去。他那套激进改革啊,把不少有权有势的人得罪了,眼看就要出大事。1932年,暹罗老毛病又犯了——军人干政,拉玛七世的心腹全被军方抓了,他直接成了光杆司令,啥实权都没了,就是个摆设的傀儡。没办法,1934年拉玛七世只能退位,坐了九年王位就滚蛋了,还顺便放弃了指定继承人的权利。
接下来就是选继承人,说白了就是挑个傀儡。比里·帕侬荣(这人后面还有戏)最后说服大家,把王位给了拉玛七世的侄子阿南塔·玛希敦,也就是后来的拉玛八世。一个八岁的小屁孩,跟清朝的光绪帝似的,1935年3月2日,被议会和政府选成了新国王。
跟清朝历史挺像的,拉玛八世太小,还在瑞士上学呢,议会就找了三个训政大臣代管国家,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一个路数。光绪帝四岁登基时,慈禧也说过“等皇上长大了我就还政”,听听,谁信啊?儿皇帝就是个摆设,大权在慈禧手里,长大了想亲政?做梦吧,还得听老娘的。拉玛八世也一样,大权牢牢攥在暹罗政府手里,他啥也干不了。
不管上台的是军人还是文人,拉玛八世都没实权。1940年,他13岁,第一次和妈妈、弟弟普密蓬(后来也是泰国国王)一起回泰国——这时候暹罗已经改名叫“泰王国”了。结果呢?就随便逛了一圈,又回瑞士上学去了。这名义上的国王,二战结束后才又回来,1945年12月,人家18岁就拿了法学学士,我直接惊了,搁现在也是妥妥的学霸啊!
拉玛八世虽然小,也没啥执政经验,但泰国人民挺喜欢他的。毕竟大家经历了二战前后的苦日子,又是佛教国家,对国王还是尊敬的。而且他回国后,为了缓和华人、傣人(泰族)的关系,维护国家稳定,还去了曼谷的中国城访问,这事到现在还有人提呢。
不过外国人可不这么看。那些观察家分析啊,拉玛八世在国外待太久,根本没准备好当国王,甚至可能不想当,估计他的国王当不长。1946年1月,英国驻东南亚的大官路易斯·蒙巴顿去曼谷见他,后来形容拉玛八世是“怯弱、近视的小男孩,肩膀窄窄的,平平的胸脯上挂了一堆闪亮的钻石饰品,总之就是又可怜又孤独”。
有次官方场合,蒙巴顿还说,拉玛八世紧张得不行,快吓晕了,他一直盯着人家,就怕对方突然倒地,好上去扶一把。结果1946年,拉玛八世突然死了,案子到现在都是谜,他倒是彻底解脱了。
再说说銮披汶·颂堪这号人物。拉玛八世在位那会儿,二战前,他是实打实的实力派。这家伙靠1932年政变起家,开启了政治生涯。1932年新年刚过,拉玛七世的政策惹毛了不少人,曼谷全国都在传闲话:“差克里王朝150年了,气数尽了,要换天下了”、“开国150周年庆典肯定要出乱子”、“说不定哪个王室成员得被送上断头台”……这些谣言一传,拉玛七世的统治根基更不稳了。

6月5日,拉玛七世又对公务员和军人下手,说要削减财政开支。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文人的决定彻底把军队惹毛了——这步棋走得,太臭了!
6月24日凌晨,民党加上銮披汶颂堪(当时只是个上尉,相当于连级干部,居然能发动政变,真是服了)带着陆军少壮派,突然袭击,政府军根本没反应过来,保皇派大佬们全被迫辞职,跑国外去了。銮披汶颂堪留过学,在法国待过,离德国近,深受德意法西斯影响,外交上倒向日本,成了日本的小弟。
1933年11月,暹罗第一次全国大选,拍凤侯爵赢了,当上总理。銮披汶颂堪呢?直接升国防部长,官至上校——我算了一下,这连升三级啊,还是政变当官来得快!其实他手里攥着陆军总司令的实权,不对,我看比元帅还牛。
拉玛八世登基后,一直在外头读书,暹罗啥事都是銮披汶颂堪说了算。这家伙是华人后代,早把祖宗忘了,搞去华化。1939年6月24日,他把用了1300多年的“暹罗”改名叫“泰国”,估计当时那股沙文主义、民族主义上头了。他还想把老挝人、越南孟族、中国傣族、缅甸掸族都划成“泰族”,想把“3000万泰族人”凑一块,搞个“大泰国”,在东南亚称王称霸。
二战期间,銮披汶颂堪死心塌地跟着日本,打了好几场仗。1940年11月,泰国入侵老挝、柬埔寨争议地区,挑起泰法战争;1942年5月又打下缅甸的景栋。日本还把马来亚北边的四个邦(玻璃市、吉打、吉兰丹、丁加奴)给了泰国,銮披汶颂堪的权势这时候顶到天了。
不过,同盟国在欧洲、亚洲战场越打越好,日本在太平洋、中国也吃了败仗,没能力再支持泰国了。
泰国政府也开始动摇,銮披汶颂堪也感觉不妙,开始疏远日本。1943年1月,他派了俩军官偷偷去重庆,谈送还战俘的事。1944年8月1日,銮披汶颂堪带着“迁都计划”(说要迁都碧差汶,然后在当地起义)和“佛都计划”(想在北标建世界佛教中心)离开了曼谷。议会里反对他的派系一看,赶紧投票把他赶下台,想跟同盟国搞好关系,别让泰国陷得更深。这一投票,宣告他在泰国六年的统治,突然就结束了。
銮披汶颂堪被赶走后,逃到了华富里府。他本可以拉队伍再搞次政变,但这人挺冷静,没这么做。1945年9月,被社尼·巴莫的政府抓了,还成了甲级战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