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大臣高柔人物生平简介-高柔历史评价 (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在哪里)
高柔的父亲高靖,曾任蜀郡都尉,高柔却留在陈留,当时曹操为兖州刺史,高柔对城中的人说陈留乃四战之地,曹操又有进图四方的愿望,未会安守兖州,而且张邈起兵时是陈留太守,现跟随曹操恐怕会叛变,劝人们尽快离开,...
高柔他爹高靖,当过蜀郡都尉,可高柔却没跟着去蜀地,留在了陈留。那时候曹操正做兖州刺史,高柔就跟城里人说,陈留这地方四战之地,曹操那野心家肯定不会安分守着兖州,再说张邈以前就是陈留太守,现在跟着曹操,保不齐哪天就反水了。他劝大家赶紧走,躲开要来的仗,可当时都觉得张邈和曹操关系铁,加上高柔年轻,谁也没当回事。高柔的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那会儿高干喊高柔去河北,高柔就带着族人投奔高干了。结果他爹突然没了,高柔也不管兵荒路远,硬是跑去蜀地给爹办丧事,吃了不少苦,三年后才回到北方。
后来高柔就开始跟着曹操混了。建安九年那会儿,高干和高柔都归降了曹操,曹操让高柔当菅县县长。县里早听说过他,几个坏蛋自己吓得辞了官,高柔反而把他们留下,包容他们以前的事,结果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好官。高干第二年就在并州反了,高柔虽然没掺和,曹操却想借机杀他,让他当刺奸令史。高柔干得特别溜,判案公道,牢里没积压的犯人,每天晚上抱着文书看,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曹操见了这才对他改观,提拔他当丞相仓曹属。
建安十六年,曹操派钟繇他们去打张鲁,高柔觉得带兵进关肯定会惊动马超、韩遂,以为要打他们,逼他们反。他建议先稳住三辅,三辅稳了再招降张鲁。曹操没听,钟繇他们一进关,马超他们果然反了。
建安十八年,曹操当魏公,建魏国,高柔当尚书郎,后来又转丞相理曹掾。那时候有个叫宋金的军人在合肥跑了,有人建议杀他全家,高柔觉得重刑不光拦不住逃兵,反而让人没活路,更想跑,怀柔反而能让他们回来。曹操听了,好多逃兵家属都活下来了。
再后来高柔当颍川太守,法曹掾。当时朝廷设了校事,专门盯着官员,高柔觉得校事既不是百官上司,也不听百官管,而且赵达这些人老按自己喜好办事,该整顿整顿。可曹操信赵达,说他们才能盯着百官。后来赵达他们干的破事被揭发了,曹操杀了他们,算是对当初没听高柔劝的道歉吧。
曹丕当了皇帝,让高柔当治书侍御史,封关内侯,又转治书执法。那时候诽谤的话多,曹丕下令说谁说坏话就杀谁,举报有赏,结果搞得大家互相告状。高柔建议把这法令废了,免得冤枉好人,曹丕没马上听,下令告诽谤的人也要罚,高柔就一个个查案子,是真的就罚点钱,假的也轻罚。
公元223年,高柔升廷尉。魏朝刚那会儿,三公基本不管事,也不怎么掺和朝政。高柔上疏说:“天地靠四季才有收获,皇帝靠大臣才能把国家治好。商汤靠伊尹,周文王周武王靠周公、姜子牙,汉初萧何、曹参当相国帮着刘邦、刘盈,这都是明君用贤臣的例子。现在三公都是国家栋梁,老百姓都仰慕他们,却把他们晾一边,不让他们管事,各自闲着养清高,很少出主意,这哪是朝廷重用大臣的样子?也不是大臣辅佐皇帝的本分。以前国家有难事,官员们都按规矩一起商量。以后朝廷有啥大事,刑罚啥的,该常问问三公。三公除了每月初一十五上朝,也可以随时叫进宫,说说国家政事对错,说不定能给皇帝启发,让教化更光大。”曹丕听了挺赞成,采纳了。
黄初七年,曹丕因为以前和御史中丞鲍勋有仇,找小过失要杀他,高柔死活不答应,曹丕干脆把高柔调走,直接让廷尉执行诏令,不管大臣反对,把鲍勋杀了。
曹叡上台后,封高柔当延寿亭侯。那时候博士都跟着老师学习,高柔上疏说:“听说遵循先王之道、重视学术,是圣人教的;褒扬礼乐、尊崇儒学,是帝王懂的。汉末国家乱,礼乐坏了,打仗多,文人不受重视。太祖刚起来时,就担心这个,让各县都设学官。高祖当了皇帝,继续搞,恢复学校,每州都有考核制度。天下学士又重新上学,恢复祭祀礼仪。现在陛下您当政,发挥聪明才智,把先帝的法度发扬光大,夏启、周成王都比不上。可现在博士都通晓经书、品行好,可国内选人升官,最多当县长,这哪是尊崇儒术、激励人的办法?孔子说:‘提拔好的教,不好的勉励。’楚国礼待申公,文人就进取;汉代尊重卓茂,士大夫都仰慕。我觉得博士是把道义放身上,以六经为宗旨。应该按他们学问品行好坏,不拘一格安排官职。尊崇道德教化,鼓励学者,让教化光大。”曹叡听了他的建议。
后来曹叡大修宫殿,百姓累得够呛;又选了好多美女塞进后宫;结果后宫的皇子老夭折,没继承人。高柔上疏说:“吴、蜀这两个敌人狡猾,偷偷练兵,想挑事,没停过。我们应该招兵练武,修整兵器,准备打仗。可最近修宫殿,上下都累坏了,要是让吴、蜀摸虚实,他们合谋再来拼命,可不能大意。以前汉文帝爱惜财物,不修小台子给自己玩;霍去病担心匈奴,没空修府第。现在损失的哪是点小钱,忧患的也不是小祸害。简单装修现有宫殿就行,用来朝会宴会。让修宫殿的人回去种地。等吴、蜀平了,再慢慢修。以前轩辕有25个儿子,帝位才传得久;周朝有40个姬姓诸侯,所以年代长。您您聪明,可皇子老夭折,也没生儿子的征兆。官员们都挺难过。按《周礼》说,天子后妃以下120人,嫔嫱已经够多了。听说现在后宫人数可能还超了,皇上后嗣不旺,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我觉得可以好好选美女,够妃嫔数就行,剩下的都送回家。养精蓄锐,专心生皇子。这样子孙多的征兆就该来了。”曹叡回话说:“知道你忠心,心里想着朝廷,有啥说啥,其他事我也知道了。”
那时候禁止在皇帝苑囿里打猎的法令特别严。宜阳县典农刘龟偷偷在禁区内打兔子,功曹张京告诉了校事。曹叡把张京名字藏起来,把刘龟抓进监狱。高柔上表让曹叡说出告发人名字,曹叡大怒说:“刘龟该死!敢在我的禁区打猎!把他送到廷尉,廷尉就该拷问他,还打听告发人名字?我乱抓他的吗?”高柔说:“廷尉是天下最讲公平的官,怎么能因为陛下喜怒就坏法律?”又上奏,话说得恳切。曹叡醒了,告诉高柔张京名字。高柔回去审,刘龟、张京各挨了该受的罚。
当时规定,官员家里有丧事,一百天后就得上班。有个司徒吏叫解弘,他爹死了,赶上军队有行动,命令他去,他推说生病不去。曹叡下诏发怒说:“你又不是曾参、闵损,怎么说自己哀伤过度生病?”催着抓解弘,要拷打至死。高柔见解弘身体确实虚,真有病,就上奏说该宽恕他。曹叡于是下诏说:“解弘真是孝子,宽恕他吧。”
当初公孙渊的哥哥公孙晃,替他叔父公孙恭到京城当人质。公孙渊还没反的时候,公孙晃几次跟曹叡说他要反。等公孙渊真反了,曹叡不忍心在街上杀公孙晃,想关在监狱里杀他。高柔上疏说:“《尚书》里说:‘用刑罚讨伐罪恶,用德行表彰善良。’这是帝王公正的法则。公孙晃和他妻子儿女是叛贼亲人,确实该杀,不留后患。可我听说公孙晃以前说过公孙渊要反的事,虽然是叛贼同族,但按情理可以宽恕。孔子帮司马牛解忧,祁奚帮叔向赎罪,过去都是高尚的义节。我觉得公孙晃要是真说过,该宽他死罪;没说过,就该在街上斩首。现在不赦免他,也不公布他的罪,关在监狱里让他自杀,别的国家看了,可能会有疑惑。”曹叡不听,最后还是派人给公孙晃和他妻子儿女金粉,让他们喝自杀,赐给棺材衣服,在家里埋了。
那时候,禁地杀鹿的人都要被处死,财产没收充公,能发现并告发的,给重赏。高柔上疏说:“明君治国,无不发展农业,节俭用度,积蓄财物。农业发展了,粮食屯积,用度节俭,财物蓄存,就算这样还发愁,从来没这事儿。古代,一个农夫不耕作,就有人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有人受冻。最近百姓服的徭役多,种地的人少了,加上又有打猎的禁令,成群糟蹋庄稼,到处害人,损失没法算。百姓虽然设了防备,但力量有限,挡不住。以至于荥阳周围几百里,年成不好颗粒无收,百姓的命运,真让人同情。现在天下赚钱的路少,因为麋鹿受损失的多。万一打仗或者遇上灾年,就没招了。陛下该看看以前圣明君主想啥,惦记啥,体谅种地的艰难,放宽百姓耕种范围,让他们能抓麋鹿,这样禁地就没了,百姓得长久利益,没不高兴的。”
正始六年,高柔升司空。
正始九年,又升司徒。在曹爽和司马懿争权的时候,高柔支持司马懿。第二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上奏免曹爽大将军职务,郭太后诏令让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占了曹爽的军营。司马懿对高柔说:“你成周勃了。”曹爽被杀后,高柔封万岁乡侯。
甘露元年,曹髦即位,进封安国侯,当太尉。曹奂即位后,增加了封地,又封两个儿子当亭侯。
景元四年,高柔去世,享年九十岁,谥元侯。他孙子高浑世袭侯爵。咸熙年间,建五等制,改封昌陆子。
曹叡夸他:“知道你忠心耿耿,心里想着朝廷,有啥说啥;其他事我也听说了。”
司马懿说:“你成周勃了。”
陈寿说:“高柔通晓法理,当官二十年,元老终位;比起徐邈、常林,在这方面有点遗憾。”
王夫之说:“孟德智谋有穷尽的时候,荀彧、郭嘉、荀攸、高柔这些人辅佐他,才能算无遗策。”
赵构说:“高柔不因为明帝喜怒就毁法,游肇不因为宣武敕命就曲笔,何况能看臣脸色而容忍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