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孙权又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人的 (孙策临死前的遗言)
还不知道,孙权称帝后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策一生有一子三女,其实从孙权建国之后对待孙策及其后人的结果就能看出来,孙权的器量真的不大,孙策的子孙最后都断子绝孙了,孙...
孙权称帝后,对待哥哥孙策的后人,这事儿挺有意思的,细想下去能看出不少门道。孙策这辈子就留下一子三女,但孙权建国后怎么对待孙策这脉后人,说真的,真能看出这人器量到底有多大。最后孙策的子孙居然都断子绝孙了,这结果啧啧。

孙策这人,在三国里可是个狠角色,外号“江东小霸王”,不是白叫的。历史上说他像项羽一样,是个英杰。确实,孙策骁勇善战,硬是把江东地区给统一了。可惜啊,26岁就英年早逝了,位置传给了弟弟孙权。要不是孙策打下的底子,孙权哪能后来建吴国当皇帝。
孙策他爸孙坚,是被刘表部将黄祖杀的,那时候孙策才17岁,就得扛起振兴孙家的担子。后来东征西讨,名声贼大,袁术都感叹过:“我要是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也瞑目了。”
公元200年,孙策拿下豫章郡(现在江西南昌那边),基本把江东搞定了。那时候曹操正和袁绍在官渡死磕,孙策琢磨着要趁机带兵北上,偷袭曹操老巢许都(河南许昌),把汉献帝抢过来。
当初孙策对曹操挺客气,装得像个臣子,曹操就没把他当回事,还用汉献帝的名义封他个吴侯,这样孙策才安心统一江东。结果后来被孙策打过的吴郡太守许贡,为了夺回地盘,偷偷给曹操写了密折,说孙策有项羽那本事,野心不小,让曹操把孙策弄到许都去。
许贡这密折要是让曹操看到了,曹操当时正跟袁绍死磕,肯定得先拿孙策开刀。要么把孙策骗到许都控制起来,要么就说他造反,号召江东其他人打他。孙策刚统一的江东,人心还不稳,这么一搞,非得散架不可。你说许贡这招毒不毒?
可巧了,许贡的密折让孙策截获了。孙策看完又惊又怒,直接把许贡全家都杀了,就许贡家三个门客拼死带走了他儿子。后来这仨门客就天天找机会刺杀孙策报仇。
就在孙策准备偷袭许都那会儿,仨门客找着机会了。孙策一个人出去打猎,他们趁机下手。孙策确实勇,当场打死一个,但另外两个把他给重伤了。不过门客也被孙策的护卫杀了。
刺客是死了,孙策也活不成了。病重的时候,孙策开始琢磨接班人问题。他当时才26岁,常年打仗,子女少,就一个儿子孙绍,才2岁。
孙策当时有三个选。第一个是让2岁的儿子孙绍继位,你想啊,一个2岁的娃娃,能不能活下来两说,怎么能服众?江东刚稳定,让他继位,基业肯定得散。

第二个是手下建议立二弟孙权。孙权当时19岁,虽然年轻,但挺稳重,有谋略,还经常跟着孙策打仗,威信高。
第三个是谋士张昭他们,建议立三弟孙翊。孙翊17岁,性格跟孙策特像,也是骁勇善战的。
最后孙策选了孙权。孙绍太小肯定不行,孙翊是像孙策,但脾气太暴躁,没心眼,喜怒都写在脸上。江东刚稳定,得需要个有心计、能守成的人,孙翊适合打天下,不适合守天下,所以孙策才选了孙权。
临终前孙权跟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意思就是让孙权守成。后来历史也证明,孙权确实是个守成的好手,接了孙策的班后,没怎么扩张,就守着江东。
说真的,孙策不让儿子孙绍继承吴侯,也是没办法。孙绍太小,只能让孙权接了。
后来孙权靠着孙策留下的基业,建了吴国,跟魏、蜀三分天下。229年,孙权先在武昌称帝,又迁都南京。迁都后,他追封了父兄,给孙坚追谥“武烈皇帝”,但只给孙策追谥“长沙桓王”。
要说孙权不追封孙策当皇帝,可能是怕侄子孙绍卷入皇位之争,担心孙策成了皇帝,孙绍就有了皇子身份,能跟他儿子抢位置。可既然这样,为啥孙策的长沙王爵位不能世袭呢?孙权称帝后,虽然封孙策为长沙王,但孙绍没承袭王爵,反而先被封了吴侯。
从这里就能看出孙权的器量有多窄。他掌权后,一直想淡化孙策的影响。称帝后封孙绍为吴侯,其实就是想说:吴国的基业是我孙权打的,你哥孙策以前也就是个吴侯,现在我把吴侯还给你儿子,咱俩两清了。

孙权这私心啊,挺重的。他掌控江东后,一直想抹掉孙策的痕迹,尤其是赤壁之战后,去孙策化特别明显。
主要在用人上。孙策临终前给孙权留下了周瑜、张昭这些人,但赤壁之战后,除了周瑜立了大功,其他孙策旧部基本都被孙权边缘化了。最典型的就是张昭。
张昭出身江东名门,在江东威望很高,孙权一开始靠他凝聚了士族人心。但张昭曾经推荐过孙翊当继承人,赤壁之战时又是主降派,所以战后孙权表面上尊重他,心里其实特反感。最后张昭被弄了个虚职,在家写书度日,挺惨的。
你想啊,周瑜要不是死得早,估计也逃不过被孙权卸磨杀驴的命。对孙策旧部的边缘化,就是孙权想淡化孙策的影响。
而且孙权称帝后,总说自己称帝是靠自己运筹帷幄,加上周瑜帮忙。周瑜是孙策的好哥们,也是孙策留给孙权的得力干将,孙权宁可捧周瑜,也不肯承认基业是孙策打下的,他就是不想让人提自己是靠哥哥才有吴国的。
所以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王,还不让孙绍承袭王爵,就是为了淡化孙策的影响。要是让孙绍承袭了,不就等于承认了孙策的功劳?所以不行。
后来孙权觉得封孙绍为吴侯不合适,毕竟这个爵位是他和孙策都当过的,容易让人误会,又改封孙绍为上虞侯。这爵位基本就跟外姓大臣的差不多了,你看吴国名将陆逊,爵位才是江陵侯,跟孙绍的上虞侯一个级别。
相比之下,同时代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就大气多了。晋朝能统一中国,靠的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四人。司马师贡献最大,相当于孙策的角色,也是奠基者。
司马懿给儿子铺了路,但让司马家族在魏国做大的是司马师。司马师一生没儿子,只有三个女儿,临终时选了弟弟司马昭继位。司马昭特别感激大哥,就把自己的优秀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昭临终前还叮嘱司马炎,别忘了伯父司马师的功劳。所以司马炎称帝后,不仅追封了司马懿和司马昭为皇帝,连司马师也追谥为“晋景帝”。

司马师可不是因为没儿子才被追谥的,司马攸是他的嗣子,古代嗣子和亲儿子权利一样。司马攸一度还威胁到司马炎的皇位,但司马炎还是坚持追封司马师为皇帝。这说明啥?说明司马炎比孙权有气量多了。
其实孙权不光对孙策这样,对其他弟弟和宗室也特别刻薄。他除了三弟孙翊,还有四弟孙匡、五弟孙朗。孙翊被下属杀了;孙匡是曹操的侄女婿,跟孙权关系最好,但英年早逝;孙朗是庶出,跟孙权关系不好,后来孙权借他触犯军法,把他永远关起来了。
孙权称帝后,这些亲侄子基本都不受重用,只有孙匡的儿子孙泰经常带在身边,结果合肥之战替孙权挡了一箭死了。孙权反而更看重血缘远的孙氏宗亲。
孙权称帝时孙绍已经成年了,但跟孙策不一样,是个文人。孙权也没重用他,只是因为孙绍精通礼法,让他和张昭一起制定吴国礼制。

孙绍在吴国建立后基本没啥作为,就去世了。他儿子孙奉继承了上虞侯,但到了孙权的孙子孙皓时期,被灭了门。原来孙皓残暴,民间传言他死了,孙权五子孙奋和孙奉可能继位。孙皓知道后大怒,把孙奋全家杀了,孙奉满门也没了。
所以吴国后期,孙策这脉就断子绝孙了。从孙皓杀孙奉也能看出来,孙策在东吴影响多大,都过去70多年了,还有人想让孙策的子孙继位。难怪孙权想淡化孙策的影响。

孙权这人啊,猜忌心太重,怕皇室近亲,尤其是孙策的儿子跟他争权,所以对亲戚都提防,反而重用血缘远的。
不过孙权对孙策的三个女儿还行,都嫁了好人家。大女儿嫁给了丞相顾雍的儿子顾邵,二女儿嫁给了名将陆逊,小女儿嫁给了大将朱治的儿子朱纪,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青年才俊。
《三国志》里陈寿评价孙权:“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意思就是江东基业是孙策打的,但孙权对他不够尊崇,挺不够意思的。
孙权对至亲都这么刻薄猜忌,确实没气量。难怪他只能守着江东当土皇帝,比哥哥孙策差远了,跟晋武帝司马炎更没法比。可惜孙策凭一己之力打下江山,最后却只成了个不能世袭的长沙桓王,子孙还断子绝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