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历史上庞统之死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汉末时期刘备帐下的谋士,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亲率大军围攻由刘璋之子刘循守卫的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境内,距成都只有几十里路...

admin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汉末刘备手下的谋士。今天咱们聊聊他的事。

东汉建安十九年,刘备带着人马打雒城,离成都就几十里路,拿下了,成都基本就稳了。

历史上庞统之死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图1)

史书上说,成都城墙自战国张仪修过之后,几百年没动过,根本扛不住攻城。对刘璋来说,雒城就是成都的屏障,守军拼了命打,刘备硬是打了一年才拿下来。

这一仗,刘备最大的损失不是兵马,是军师庞统没了。《三国志·庞统传》写得很清楚:“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庞统的死,刘备心里肯定堵得慌,三国迷也觉得可惜。毕竟“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个都有,眼瞅着要大展拳脚,突然在雒城折了一臂。

说来也巧,庞统是“流矢”射死的,战场上刀枪无眼,谁也想不到。但话说回来,这事儿本可以避免啊——他是谋士,本职是出主意,摇着扇子喝茶就行,干嘛非要“率众攻城”?

刘备再傻,也不会拿宝贝谋士当炮灰使,估计是庞统自己非要上。你说他图啥?我想,八成是急了。为啥急?咱们慢慢聊。

《三国志·先主传》里提过,刘备跟刘璋撕破脸后,围雒城前,调了不少兵:诸葛亮、张飞、赵云带兵顺江而下,去打白帝、江州这些地方,关羽守着荆州,刘备自己带着人围雒城。

刘备“分遣诸将平下属县”,估计把魏延、黄忠这些能独当一面的将领都派出去了。古代攻城是技术活,没两把刷子带不动。刘备入川时就没带多少战将,关羽、张飞、赵云又全在荆州,派出去一批后,身边真没人了。

历史上庞统之死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图1)

那咋办?只能让庞统这个军事高手上了。总不能让刘备亲自上阵吧?这时候的刘备早不是当年在北方跟人拼命的时候了。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真正让庞统坐不住的,是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刘备是觉得兵不够,得更多人震慑益州。可庞统不这么想——他想独占拿下益州的功劳,不想跟诸葛亮分。

这才是他的小心思,也是他必须有的小心思。《三国志·庞统传》说,刘备让他和诸葛亮同做军师中郎将,职位一样,但“亲待亚于诸葛亮”。正常,诸葛亮来得早,资历深。但庞统未必服气。

卧龙凤雏都高傲,谁肯屈居人下?何况庞统是荆州本地人,诸葛亮是从外地迁来的。连水镜先生司马徽都说庞统“当南州士之冠冕”,意思是他能当荆州士族的老大。早先诸葛亮想挤进荆州上层,见庞统的叔叔庞德公都得“独拜床下”,这身份差着呢。

虽然两人是亲戚(庞统堂兄娶了诸葛亮姐姐),又是好友,但前程上,凤雏不想当老二。

可现实是,他必须当老二。不光因为诸葛亮早来八年,还因为庞统绕了一大圈才投刘备。他比诸葛亮大两岁,早先在襄阳当功曹,刘备在新野求贤时,他没去;赤壁大战时,他跑去周瑜手下;周瑜死后,他又去东吴混了一圈,没机会才回荆州投刘备。

说白了,他本来想跟东吴混,混不下才找刘备。刘备当时是荆州之主,能不摆摆架子?让他先去当了县令,后来还是鲁肃、诸葛亮说情,才做了军师中郎将。想在刘备心里压诸葛亮一头,凭啥?

历史上庞统之死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图1)

庞统要想翻身,只能靠功绩抵资历。刘备入益州,是“隆中对”里商量好的,但最积极的是庞统。刘备还犹豫要不要讲仁义,庞统直接劝他“逆取顺守”,拿下益州再讲信义(《九州春秋》里记着)。

他为啥这么积极?不光为刘备,更为自己——诸葛亮帮刘备拿了荆州,他想凭拿下益州的功劳,跟诸葛亮平起平坐。

所以入川后,他净出些狠招,比如劝刘备在酒席上绑了刘璋,刘备没听(《三国志·庞统传》里写着)。他的目的就是独占功劳,不让诸葛亮分一杯羹。

结果刘备下令让诸葛亮、张飞、赵云也入川,庞统急了。要是等诸葛亮来了才拿下益州,他以后就永远当老二了。心高气傲的他,不管战场危险,非要亲自攻城,想在诸葛亮来之前把雒城、成都都敲定,凭自己一个人搞定益州。

可惜,意外还是发生了,被“流矢”射死。

刘备当时有没有劝他?史书没写,估计劝了,但庞统肯定不听。他不是争权夺利,也不是报刘备知遇之恩,就是单纯不想当老二。凤雏和卧龙齐名,在荆州地位还更高,怎能让卧龙对他指手画脚?

他为抢先拼命,最后丢了命。这怪谁?多少名士不想上进?除非当隐士,不然谁不在乎名声?

其实庞统和诸葛亮挺互补,一个擅长内政,一个擅长谋略。在刘备手下,他俩是绝配,庞统真不用那么急。不过要是他俩都活到刘备死后,说不定真会争个高下——凤雏和卧龙,可并列,不可一上一下,谁都不会甘心。


上一篇: 为什么说庞统死于战场之上-是因为性格导致的 (为什么说庞统与诸葛亮只能活一个) 下一篇:为何曹操手下谋士没有看穿呢-庞统献连环计 (为何曹操手下那么多人)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