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荣誉体系下的诸葛亮-张飞与关羽 (三国荣誉体系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封建荣誉制度是对功臣的一种表彰,特别是在三国时期,由于政治分裂和战争频繁,荣誉封号更是成为了激励将士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当时的记录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貌似矛盾的现象,比如蜀汉的丞相诸葛...
翻翻三国那段历史,会发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诸葛亮和张飞都被封了乡侯,关羽却被封了个亭侯。按说关羽在后世“武圣”的地位,听着比乡侯还响亮,咋当时封号反而不高呢?
其实要弄明白这事儿,得先看看三国那会儿的荣誉体系是啥样的。东汉末年,朝廷不太稳了,原本 rigid(死板)的封建等级也开始松动了。什么“亭侯”“乡侯”,听着像有高低,但真不一定对应封地大小或者钱多钱少,更多时候就是君主觉得你行,赏识你,信得过你。
诸葛亮嘛,刘备的“大脑袋”,从出山到当丞相,功劳摆在那儿。刘备封他个武乡侯,既是对他脑子和忠心的肯定,也是盼着他继续给蜀汉出主意。
张飞就更不用说了,刘备的铁杆兄弟,战场上猛得很,长坂坡一声吼,谁不知道?刘备当了皇帝,封他阆中乡侯,就是认他的本事和忠心。
那关羽呢?后世把他捧得那么高,“武圣”的头衔,可当时刘备在世时,他只是个汉寿亭侯。这可不是说关羽贡献比诸葛亮、张飞小,主要还是看当时的情况。关羽死得早,在刘备还没称帝、蜀汉还没正式站稳的时候就没了,所以他的封号,没赶上后面“升级”的机会,也没反映出后世对他的那股子崇拜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