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几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以少胜多战...
三国那会儿(220年-280年),就是汉朝和晋朝中间那段乱糟糟的日子。曹魏、蜀汉、东吴,仨政权天天掐架。为啥这会儿以少胜多的战役特别多?今天随便聊聊这事儿。
首先吧,那时候的生产力,真养不起太大规模的军队。三国属于封建社会早期,四大发明里造纸术刚出来,竹简还是主力,纸张根本没普及。这玩意儿对打仗影响可大了。农耕技术不行,得靠更多人种地才能有粮食养兵,但人口就那么多,种地的多了,打仗的就少。硬凑几十万大军,地没人种,粮食肯定不够,时间长了军队就得饿肚子,战斗力直线下降。你看三国演义里,曹操、袁绍、诸葛亮这些大佬,不总被粮食问题愁死吗?
再说武器,冶炼技术也跟不上,将军们拿的方天画戟、青龙刀啥的,那是他们的特权,普通士兵可能就拿着粗制滥造的兵器,甚至锄头、木棍。人一多,武器根本不够用。所以孙刘抗曹的时候,东吴那么个国家,居然连10万支箭都造不出来,只能靠草船借箭这种歪招。还有通讯,人越多越难指挥,前线一溃退,后面根本不知道咋回事,自相踩踏,官渡之战袁绍70万大军兵败如山倒,淝水之战也是这样。
说白了,生产力落后的时候,大军看着人多,其实战斗力不行,还容易出大问题。小队伍反而好管好练,指挥起来也方便。常言说“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就是这个理。魏蜀吴动不动号称几十万大军,其实真正能打的,也就那几万精锐。
其次,三国那会儿仗打得太多了,以少胜多的战役自然就跟着多。众所周知,三国是出了名的乱世,战争频繁得吓人。人口从东汉的6000万掉到三国不到1000万,这仗打得有多狠。不算三大战役,汉中、徐州、潼关,诸葛亮六伐、姜维九伐,光大型战役就有61场,小的更是数不清。整个三国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仗打得多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自然就多。
最后还有个“幸存者偏差”的问题。魏国那么强,东吴和蜀汉能撑下来,本身就是以少胜多的结果。我们现在看他们活下来了,就觉得以少胜多好像很多,其实这是结果倒推原因。正确的逻辑应该是,正因为有那么多以少胜多的仗,才搞出了三国这个乱世,而不是反过来问为啥以少胜多多。
当然了,具体到某一场仗,可能还有袁绍太蠢、曹操轻敌、陆逊会算计这些具体原因,但今天先不扯这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