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如果关羽没有失去荆州-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会成功吗 (如果关羽没有失荆州歌词完整版)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北伐宛洛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admin

三国那会儿,从220年到280年,汉朝之后晋朝之前,曹魏、蜀汉、东吴三家打来打去。关羽北伐宛洛这事儿,得从荆州丢了说起。荆州一没,诸葛亮的《隆中对》就算彻底玩完,蜀汉不光丢了北伐的出发地,还折了关羽和他那帮精兵强将,后来夷陵之战又挨了一顿打,元气大伤。这时候就得琢磨了:要是关羽没丢荆州,诸葛亮的北伐计划真能成吗?

如果关羽没有失去荆州-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会成功吗 (如果关羽没有失荆州歌词完整版)(图1)

先说说荆州对蜀汉到底多重要。刘备到了荆州,眼睛就盯着这块地方不放了,到处拉拢人心,收买势力,就等着机会抢过来。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也明说了:先拿下荆州当根据地,再图谋益州。俩人一拍即合,就开始干。后来曹操打过来,刘备在长坂坡被揍得够呛,靠诸葛亮搭线跟孙权结盟,赤壁一把火把曹操烧跑了,这才抢到荆州江南四郡,总算有地儿喘口气了。可刘备不满足,又跟孙权借了南郡,转头就进了益州。占了益州之后,孙权就开始要荆州,刘备耍赖不还,俩人差点打起来,搞了个“湘水之争”,虽然以湘水为界分了荆州,表面和好,但孙权心里一直惦记着这块肉,早晚得动手。

从这儿就能看出,荆州对蜀汉来说,先是抢益州的跳板,后来又是北伐的基地。可占了益州之后,跳板的作用就没了,剩下的就只有北伐这一个用场了。按《隆中对》的设想,等时机成熟,荆州和益州的军队一块儿北伐,但有个前提:得跟东吴搞好关系。可这个前提根本不靠谱啊!这样一来,荆州的军队根本没法主动北伐,只能守在那儿牵制曹魏,那荆州的作用其实也没那么大了。

再说说荆州为啥守不住。《隆中对》里说的“东和孙权”之所以行不通,就是因为刘备和孙权对荆州的 ownership 争得不可开交。刘备要荆州当北伐基地,孙权要荆州保自己安全——荆州在东吴上游,太重要了。当年曹操占了荆州,东吴那边不少人直接怂了,说曹操有长江天险,还占了上游,东吴根本扛不住。有了这教训,东吴要不占下荆州,就等于家里缺了一堵墙,天天提心吊胆。所以孙权豁出命也要抢荆州,刘备呢,打死也不想还。俩人矛盾没调和的余地,最后只能打一架。可从刘备集团的行动看,蜀汉根本守不住荆州。

刘备占了益州之后,就把主力和大批人才都调到益州去了,荆州就剩关羽一个光杆司令带几万人。湘水之争的时候,关羽虽然有三万多人,还是被东吴三万人轻轻松松抢了三个郡。等刘备带兵从公安赶回来,早就晚了。事实证明,蜀中离荆州太远,东吴离得近,刘备的荆州主要防着北边的曹魏,根本顾不上东边的孙权,荆州简直就是东吴砧板上的肉,想啥时候拿啥时候拿。

如果关羽没有失去荆州-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会成功吗 (如果关羽没有失荆州歌词完整版)(图1)

那要是关羽没丢荆州,《隆中对》的北伐计划能成吗?历史上孙权对荆州是志在必得,关羽北伐的时候,他直接背后捅刀子,白衣渡江抢了荆州,杀了关羽。所以说蜀汉想保住荆州,本身就难。就算关羽死守,也不一定能顶住曹魏和东吴两面夹击。就算没丢荆州,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也基本没戏——因为只要关羽一北伐,荆州防守一弱,东吴立马就能抢过去。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就是太难了,运气成分太大。首先,刘备得给关羽足够的兵。按《隆中对》,刘备的主力在益州,以后他要亲自带兵打秦川,这就本末倒置了。蜀中四面环山,天险守着,不用太多兵;荆州呢?四战之地,江陵还孤悬在长江北边,曹魏随时能打过来,东吴的水军也方便调过来,没天险,关羽防守压力山大。所以关羽比刘备更需要兵,可刘备把精兵猛将都带进蜀中了,关羽就算能耐再大,没兵也没用,多次被东吴偷袭。要想让关羽北伐,必须给他足够的兵,让他能打曹魏,又能防东吴。

其次,得等好时机。《隆中对》里特意说了“天下有变”,说白了就是曹操死的时候,曹魏那边乱套了。历史上曹操一死,青州军都擅自跑了,叛乱四起。可惜这时候荆州已经丢了,关羽也死了,曹丕躲过一劫。要是这时候关羽北伐,形势可能就不一样了,曹魏内部乱,关羽打起来容易,说不定真能打到宛洛。要是进展快,东吴可能也会调转枪头打曹魏,这样关羽北伐说不定能成。

所以啊,就算关羽没发动襄樊之战,守住荆州,按《隆中对》北伐,成功率也低。因为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关羽兵力够,能北伐又能防东吴;二是得等曹操死,曹魏内乱。可《隆中对》里兵力部署就错了,刘备把主力都带去益州了,荆州兵力不够,再加上关羽自己有点飘,非要北伐,结果荆州一丢,整个计划就黄了。


上一篇: 真的就除了关羽没人能够斩杀华雄吗-在讨董联军中 (除了什么是真的) 下一篇:关羽拒绝孙权的提亲-他的女儿最后嫁给了谁 (关羽拒绝孙权的提亲)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