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所杀-东吴就不怕被蜀汉复仇吗 (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为何不救)
关羽败走麦城后被斩杀,东吴为什么不惧怕蜀汉复仇,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建安二十四年,孙吴吕蒙利用关羽北攻曹操之际,利用巧计偷袭,成功夺取了本由关羽...
关羽败走麦城被砍头,东吴为啥不怕蜀汉报仇?这问题估计不少三国迷都琢磨过,今天就来掰扯掰扯。
建安二十四年,孙吴那边吕蒙瞅准关羽北伐曹操的机会,使了招“白衣渡江”,把关羽守着的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给端了。关羽前有曹军压着,后无退路,只能往麦城跑,年底就被抓了,随后被孙吴砍了头。关羽一死,“孙刘联盟”算是彻底黄了,蜀汉和孙吴的关系也降到冰点。
这时候可能有人问了:孙吴已经占了荆州三郡,干嘛非得把关羽杀了?孙权就不怕蜀汉记恨?他难道不知道孙刘联手抗曹的重要性?杀关羽这不是让曹操坐收渔利吗?听着确实像臭棋。但真就如此吗?
其实关羽的结局早有定数,孙权也不是个愣头青。事出必有因,咱们从大处和小处两方面聊聊,孙权为啥非取关羽性命不可。

上图_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
孙吴真不怕蜀汉
很多人看《三国演义》觉得孙吴就是个小透明,啥作为没有。其实不然,孙权掌权后,孙吴的政策贼务实,不光使劲开发南方荒地,国眼瞅着往上涨,还使劲挖人用,不管是军事还是内部治理,都搞得有声有色。到了建安末年,孙吴的实力虽然比不上曹魏,但甩蜀汉那可是绰绰有余。
说白了,孙吴敢抢荆州三郡,就做好跟蜀汉动手的准备了。论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孙吴都占优,自然不怕蜀汉来打。事实证明,刘备后来御驾亲征,声势搞得挺大,结果碰上江东的陆逊,照样被揍得稀里哗啦。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哪有什么“孙刘联盟”
所谓的“孙刘联盟”,说白了就是《演义》里编的美好故事。当时三国关系复杂得很。简单说,魏蜀(汉)那是死对头,孙权呢,就是标准的“墙头草”,哪边有利往哪倒。要是讲道义,孙权绝对是三国里最不讲究的君主,没跑。但国家之间打交道,尤其是你死我活的时候,道义这东西最没用。
在那个不讲武德的时代,联盟不过是渡过难关的临时手段,难关一过,立马翻脸。什么孙夫人嫁刘备,什么荆州划江而治,孙刘关系多差,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以上是孙权杀关羽的大背景,主要说说孙刘实力对比和当时的关系。接下来聊聊小处,也就是关羽自己为啥把自己作死了。
性格决定命运
关羽的性格缺陷,估计大伙儿都听过,孤傲、看不起士大夫、讨厌两面三刀这些,咱就不多说了。但有一点得提,关羽这性格把孙权得罪得死死的,孙权杀他,多少有点泄恨的意思。
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性格问题,就是他“爱心泛滥”和“爱兵如子”。说“爱心泛滥”,是他抓了曹魏那么多降兵,不杀,非要养着,结果自己粮草都跟不上,拖累了后勤。

上图_ 吕蒙(179年—220年)
更绝的是“爱兵如子”。吕蒙偷袭他大本营后,关羽居然第一时间告诉士兵:你们家属都在吴国,人家待他们可好了。好家伙,士兵们一听,哪还有心思打仗?原本斗志昂扬的军队,瞬间变成一盘散沙,投降吴国的数不胜数。这时候关羽大势已去,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大概就是“慈不掌兵”吧。
最后,关羽带着几个亲信败走麦城,成了吕蒙的俘虏,最后做了孙权的刀下鬼。
蜀汉的战神必须死
其实比起性格这些软肋,孙权必须杀关羽的更重要原因,是关羽太能打了。什么叫硬实力?就是带兵打仗,而且能打胜仗,是蜀汉的战神!更是蜀汉水军的灵魂和统帅!
关羽在三国里的战绩,咱就不多吹了。单凭荆州水军,就能把曹魏打得找不着北,这战绩够威震华夏的。虽然蜀汉国力不如孙吴,但有关羽这种以一当十的战神在,孙吴谁也不敢说稳赢。更关键的是,孙吴真正怕的是蜀汉的水军。《三国志·陆逊传》里写夷陵之战时,陆逊最担心的就是蜀汉水陆并进。后来刘备把水军当陆军用,陆逊立刻明白机会来了。

上图_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
虽然刘备把水军上岸是没办法的事,但也说明当时蜀汉缺个能指挥水军的将才。你想啊,要是关羽还活着,慢慢收拢荆州水军旧部,再结合益州的水军,再整一支强力的水军不是没可能。到时候吕蒙“白衣渡江”的成果就白费了,孙权肯定不乐意。
孙权这么个务实的人,怎么可能给自己留这么大隐患?所以绝不能放虎归山,关羽必须死!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关羽被抓后,孙权直接砍了,还把头送给了曹操,这招也是想让曹操背锅,意思是“杀关羽你也有份”。虽然这招挺鸡贼,但孙权又一次露出了他的老狐狸本色。
一代战神关羽的死,对蜀汉是致命打击。后来蜀汉接二连三的倒霉事,都能算成是失去关羽的“蝴蝶效应”。甚至可以说,关羽之死,才是彻底断了蜀汉光复中原的念想。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