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差别-历史上曹蜀吴三国的末代皇帝都是什么下场 (有何不同?)
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人,非皇帝莫属,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
三国那会儿,220年到280年,曹魏、蜀汉、东吴三家打得不可开交,最后都被西晋给吞了。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亡国之君的待遇,差别可不小——曹奂被封了王,刘禅封了公,孙皓只得了个侯爵。这到底是咋回事?司马家为啥厚此薄彼呢?
先说曹奂。他是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的儿子,魏国最后一个皇帝。265年,司马炎接了司马昭的班,逼曹奂退位,把他封成了陈留王。这待遇可真不赖,晋武帝司马炎还让他用天子的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的正朔——说白了,就是让他还能保留点“前朝天子”的排面。为啥这么厚待?翻翻史书就知道,西晋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和曹魏打下来的底子,司马炎再怎么“篡位”,也得给老曹家点面子,不然说不过去。
再聊聊刘禅。蜀汉是263年被曹魏灭的,比西晋还早两年。刘禅投降后,被迁到洛阳,封了个“安乐公”。爵位看着不低,“公侯伯子男”里排第二,但跟曹奂比,差远了。刘禅既不能用天子的仪仗,也没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权。为啥?主要还是蜀汉实力太弱,在曹魏眼里,它就是个“地方割据势力”,不是平起平坐的对手。所以刘禅的待遇,顶多算“优待”,但远没到“尊重”的地步。
最后是孙皓。280年,西晋灭东吴,孙皓投降,被封了个“归命侯”——“归命”俩字,说白了就是“听命投降”的意思,听着就比“公”“王”低一头。为啥孙皓混得这么惨?我觉得有两点。第一,280年灭吴时,西晋已经基本统一天下了,不需要再靠优待亡国之君来“做示范”给其他人看;第二,孙权当年在曹操、曹丕那会儿,可没少低头称臣,甚至接受过曹丕的册封。在司马炎眼里,孙吴本就是“附庸”,不是对手,所以孙皓只配当个侯爵,连公爵都没轮上。
这么一看,亡国之君的待遇,还真不是看“个人”,而是看“前朝的分量”和“新朝的态度”。曹奂沾了曹魏的光,刘禅因为蜀汉太弱吃亏,孙皓则因为东吴早就“矮人一头”,最后只落得个归命侯的下场。历史这事儿,有时候还真是“实力决定待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