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是什么看法 (三国时刘备发展过程)
众所周知,刘备⽣涯最后的⼀次伐吴⼤战是失败的,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受演义小说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坚决反对刘备伐吴的,但是我们遍翻三国史料,连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引用的野...
说到刘备伐吴,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诸葛亮在劝他别打,毕竟《三国演义》里写得挺明白。但翻遍三国正史,连裴松之注的野史里,都找不到诸葛亮劝刘备的只言片语,反倒是兵败后,他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这话其实藏着两层意思:一是法正能拦住刘备伐吴;二是有法正当参谋长,这仗根本不会输。诸葛亮是啥人?杰出的政治军事家,刘备打啥主意他能不知道?他肯定不会反对伐吴,要做的就是在后方把支援搞扎实。刘备兵败夷陵后还想再打,诸葛亮功不可没。
咱们捋捋刘备伐吴的时间线:章武元年秋七月,刘备带兵伐吴;第二年春正月,军队退到秭归,吴班、陈式的水军驻扎夷陵;二月,刘备从秭归继续进发;夏六月,陆逊在猇亭把刘备打个大败;八月,刘备收兵回了巫县。这一来一回,打了整整一年,刘备败了也没完全趴下——孙权听说刘备驻扎白帝,吓得赶紧派人来求和。你想想,要是刘备被打得只剩一口气,孙权至于怕成这样?他在赤壁后就想啃益州,这时候要是能顺势打成都,哪会放着肥肉不吃?
曹丕偏偏挑了这么个要命的时候发兵,九月派曹休、张辽他们出洞口,曹仁打濡须,曹真围南郡。孙权刚跟刘备打完硬仗,还没缓过劲,曹丕就来趁火打劫,可见他真不如他爹曹操会算计。刘备六月战败,八月撤军,曹丕九月就动手,这下吴魏开打,刘备成了看热闹的。孙权怕腹背受敌,只好拉下脸跟刘备讲和,十二月派郑泉去白帝求和,联盟算是恢复了。这事儿跟诸葛亮没关系,他当时正在成都替刘备稳住后方,等刘备病重,他才匆匆赶来——冬十月让诸葛亮管祭天祭地的事,第二年二月才到永安。
诸葛亮来之前,一直是赵云陪着刘备。刘备八月收兵,诸葛亮二月才到,这都过去半年了,说明刘备压根没料到自己会病得这么重,他再打东吴也不需要诸葛亮亲自出马。刘备伐吴不带诸葛亮,不是意见不合,是诸葛亮有更重要的事儿:打仗哪能没有粮草兵员?诸葛亮要是跟刘备不是一条心,刘备敢把大后方交给他?
刘备必须伐吴,这是他唯一的选择。连曹魏的刘晔都看出来了:“蜀虽然弱,但刘备想靠威武立起来,肯定会出兵显摆实力。关羽和他,君臣情分像父子,关羽死了他不报仇,说不过去。”荆州丢了关羽死而不发兵,那不就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人心散了,队伍还怎么带?刘备打这一仗,既要给部下交代,也是表明态度:要是连这点事儿都忍,那他跟刘禅、袁绍有啥区别?要是能逼孙权交还一两个郡,再送来范强、张达的人头,刘备见好就收也行——建安二十年吕蒙抢了荆州三郡,刘备不也带五万人回防,最后跟孙权分了荆州?这次伐吴,刘备带的也是四五万人,哪是奔着灭吴去的?分明是想让孙权服软,重新签个“城下盟”。
诸葛亮和刘备都清楚,吴蜀开战,曹魏肯定不会袖手旁观,谁先被动,就看曹丕先打谁。蜀道难,曹丕不从汉中动手,打荆州,就是因为襄樊离得近,方便出兵。刘备和诸葛亮只带四五万人,在夷陵耗了一年,与其说想灭吴,不如说给曹魏创造机会——只要曹魏动手,孙权肯定得怂,刘备提啥条件,他都得答应。刘备败了纯粹是疏忽,没料到陆逊突然进攻,结果谈判桌上啥筹码都没了,只能“无条件停火”。
要是曹丕早出兵,刘备肯定硬气多了。他第一次拒绝孙权求和,就是因为孙权开的条件不够好。虽然两边在打仗,但谈判其实一直没断,这就是诸葛亮不反对伐吴的根本原因——荆州不拿回来,“隆中对”就是张画饼,兴复汉室彻底没戏。更别说,荆州还是诸葛亮的家乡,不拿回来,他上坟都不方便,对吧?刘备连营七百里,诸葛亮肯定知情,这是持久战的安排,不是想一仗灭吴,而是靠军事威慑逼孙权低头。诸葛亮要是真反对,随便找个“军粮不够”的理由,刘备也得撤。于公于私,他都不可能反对伐吴——帝王和丞相闹别扭,那离王朝灭亡不远了。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诸葛亮,既不能丢了荆州,也不能让将士心寒,只能全力支持。你琢磨琢磨,要是孙权真被刘备压服了,对蜀汉来说,那可是天大的好事;要是曹丕早点动手,或者刘备的病早点好,孙权会不会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