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魏蜀吴三国的主公相比较-谁的能力更强呢 (魏蜀吴三国的地图)

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帅个体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也是经济的比拼,在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七十多年——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始,至晋武帝太康...

admin

魏蜀吴三国掐了七十多年,从208年赤壁之战到280年孙皓投降,不光是曹操、刘备、孙权仨人斗法,更是人才和经济的较量。说白了,谁有人、有钱,谁就能多喘口气。

三国主帅到底谁厉害?曹操、刘备、孙权各有各的玩法,没谁是天生开挂的。

魏蜀吴三国的主公相比较-谁的能力更强呢 (魏蜀吴三国的地图)(图1)

曹操这人吧,人生经历那叫一个坎坷,性格也特刚——敢作敢为,错了能改。

东汉末年那乱糟糟的世道里,曹操绝对是混得最扎眼的那个。政治上,他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便宜;经济上,他把兖州、冀州、幽州、并州这些地盘捏手里,搞屯田制,士兵一边打仗一边种地,魏国成了三国里最有钱、兵最多的;军事上,破袁术、灭吕布、收张绣、败袁绍、征乌桓、平马超、降张鲁,虽然赤壁栽了跟头,但军事家的地位稳得很;文化上,曹家父子加“竹林七贤”,建安文学直接引领百年风骚。

曹操能成事,就靠这四个性格特点:

一是大事特清醒。政治头脑贼灵,关键时刻总能站对队:王芬、许攸想废灵帝,他死活不掺和;关东诸将想立刘虞,他偏要“我自西向”;到死都不篡汉称帝。招揽人才和赏罚也特明白,比如“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手下人都愿意给他卖命。于禁为了执行军法,惹到了曹操的青州兵,曹操不但没生气,反而封他当益寿亭侯。

二是敢闯敢干。当洛阳北部尉时,敢杀“十常侍”之一蹇硕的叔父;董卓乱政后,他“散家财,合兵得五千人”,拉起自己的队伍;讨伐董卓时,各路诸侯都不敢上,就他敢带兵西征;官渡之战,他用弱兵打强兵;征乌桓,硬是“堑山堙谷五百馀里”杀到柳城。年轻时的曹操冲劲足,但也干过冒失事,比如激反张绣、屠戮徐州;赤壁后,他慢慢稳了,收了张鲁也没敢直取成都,有点保守了。

三是特能扛事。一生败了四次:被徐荣打、被吕布打、被张秀打、被孙刘打。最惨的是194年打陶谦时,最信任的张邈背叛他,兖州丢了,流离失所,差点去投靠袁绍。但每次失败后,他都不灰心,拍拍土接着干,总能从坑里爬出来。

四是听劝。胸怀还行,只要建议有用,他基本都听。好多得意事儿都是手下人想的:屯田是毛玠提的,先打吕布后取徐州是荀彧的谋略,西迎天子是荀彧、董昭的主意,乌巢劫粮是许攸的点子,远袭乌桓是郭嘉的计策。领导哪能事事都懂?只要能集思广益,就是高手。

刘备呢,就完全不一样了,一直在夹缝里求生存,性格特柔——能屈能伸,等着机会。

后世把刘备吹成仁君楷模,但真实的他可能没那么完美。《三国志》说他“贩履织席为业”,但“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还“好交结豪侠”,像个浪荡公子。陈寿夸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我觉得他是有高祖的样儿,没高祖的本事,有高祖的器量,没高祖的眼界。他这辈子挺悲剧,颠沛流离开局,夷陵惨败、白帝城托孤收尾。

他的人生轨迹就三句话:

一是忍字当头。《三国志》说他“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城府深,也说明他理性、能忍。早年到处寄人篱下:跟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还结交过孙权,像条“丧家犬”。跟袁术对峙时,吕布偷袭下邳,老婆孩子都被抓了,他只能忍气吞声求和;《吴历》说,为了防曹操害他,他“闭门,将人种芜菁”;跟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吓得筷子掉了,赶紧装傻;在刘表手下,想趁曹操北伐时打许都,刘表不干,他也没办法。早期这种“寄生”生活,让他特能忍,甚至有点胆小。诸葛亮说他“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连进夫人都得提心吊胆,真是忍到家了。

二是等时机。他的忍不是消极等,是暗中使劲。不管多难,他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成语“髀肉复生”就是他感叹自己老了一事无成。在公孙瓒手下时,他拉拢赵云;在曹操手下,跟董承密谋杀曹操;在袁绍手下不安分,“阴欲离绍”;在刘表手下,结交荆州豪杰,刘表都怀疑他;在刘璋手下,更不老实,“北到葭萌,不讨鲁,厚树恩德”,明显想取而代之,时机一到就打成都。所以他的忍是为了等机会,一旦来了就死死抓住,一飞冲天。周瑜、程昱、郭嘉这些人早看出他不是池中物,劝曹操杀他,但曹操没听,结果刘备真成气候了。

三是收人心。刘备名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临终告诉刘禅“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三国演义》把他仁义写得天花乱坠,正史也有记载:他当平原相时,有人派刺客杀他,刺客看他这么仁义,下不去手,走了。最能体现仁义的是赤壁前“两个不忍心”:诸葛亮劝他趁刘表丧事打襄阳,他说“吾不忍”;十万荆州百姓跟着他逃,他也不忍心抛弃,“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但他也不是真迂腐,仁义只是手段,保命要紧时也能扔——曹军追来,他照样扔下百姓自己跑。庞统劝他取益州时,他还大讲“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等庞统说“今日不取,终为人利”,他立马翻脸打刘璋,攻下成都还高兴得设宴,庞统都看不下去了:“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魏蜀吴三国的主公相比较-谁的能力更强呢 (魏蜀吴三国的地图)(图1)

孙权呢,属于守成但也有进取心的那种,性格中性——宽严并济,稳重。

孙策临终前跟19岁的弟弟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结果孙策说早了,不管是保江东还是争天下,孙权都不比他差。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占着江东,虽然是守成之君,但本事和功劳一点不输曹操、刘备,曹操都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的能力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能文能武。他挺爱学习的,说自己“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虽然没留下曹操那样的名句,但说话办事都透着文化底子。他喜欢拿两汉历史人物比手下大臣,还劝吕蒙、蒋钦这些年轻将领多读书。打仗也厉害,《三国志》说他喜欢打猎,尤其敢跟老虎硬刚,38岁时“亲乘马射虎于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骑射更好,张辽打仗时问降兵:“那个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兵答:“是孙会稽。”连张辽都夸他善射,箭术差不了。

二是能管能放。孙权刚接手江东时形势特紧张,“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他一方面尊重父辈老臣,“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另一方面招揽新人,“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很快稳住局面。赤壁打赢后,他在东吴说一不二,甚至后期有点恣意妄为。但也能放权,赤壁之战充分信任周瑜,夷陵之战对陆逊更是言听计从。刘备死后,吴蜀关系缓和,孙权为了提高效率,把自己的官印放在陆逊那儿,“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这信任够意思。

三是能屈能伸。孙权平时挺强硬,张扬的事不少:宴会上亲自给人敬酒,虞翻装醉不喝,他气得“手剑欲击之”;张昭赤壁前主降,他一直记恨,至死没让张昭当丞相,最狠时还“土塞其门”“烧其门”。但忍术也出名,陈寿说他“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主要指他“不遑外御,卑词魏氏”——217年曹操打濡须没打赢,孙权主动派徐详去请降;袭取荆州后,为避免两面受敌,他“上书称臣于操,称说天命”,劝曹操称帝;夷陵之战前,他向曹丕“遣使称臣,卑辞奉章”,曹丕要宝物,他也给;刘备大怒不许求和,他派陆逊火烧连营,打赢后又主动“遗使请和”,见好就收,两边关系都维护着。


上一篇: 三国时期马超为何会选择投靠刘备-为了什么 (三国时期马超镇守哪里) 下一篇:周瑜的计谋为何没有成功的可能-三国演义-中-在 (周瑜的计谋为什么不如诸葛亮)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