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家文徵明-历代国画代表人物简介 (明朝画家文徽明)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
国画啊,其实就是咱们中国传统的卷轴画,画在绢啊、宣纸啊这些上面,用毛笔蘸墨彩画的。工具嘛,毛笔、墨、颜料、宣纸,少不了的。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技法也分具象和写意。今天咱们聊聊文徵明,这位明代画家,画得可真是一绝。
文徵明这人,画啥都行,山水、兰竹、人物、花卉,样样拿手,但最厉害的还是山水画。他早年跟着沈周学,后来又琢磨赵孟頫、王蒙、吴镇这几位大神的画,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画啊,有两种路子,一种粗,一种细。粗笔的画,跟沈周、吴镇学来的,笔墨苍劲得很,带点干笔皴擦,还有书法里的飞白笔法,看着粗,其实层次和韵味都藏在里面;细笔的嘛,学赵孟頫、王蒙,画里东西多,布景密密麻麻,造型规整,有时候带点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带点生涩感,熟得里面透着股稚拙劲儿。

设色上,他爱用青绿重彩,有时候也加点浅绛,看着鲜亮,其实透着股清雅。这种细笔山水,有装饰味,抒情性强,还有点稚拙感,挺符合文人画那种“利家”的气质,后来“吴派”的基本特色,就是这么打下的。
他早期的画,能看出他心思细,组织能力也强。线条画得特别仔细,有时候用点模糊的效果,灰色调就活了。浓墨一般就重点用用,色彩都比较淡。比如《风雨孤舟图》《春山烟树图》,看着有点宋末画的味道,但又不算完全复古,像《雨余春树图》用青绿古风,《溪山深雪图》的雪景技巧,也还没到那个程度。
当时苏州的画家,尤其是沈周的弟子,对元代那几位大画家都挺敬慕的。《仿王蒙山水图》是他最早模仿王蒙的画之一,里面能看出他的生活体验。《东林避暑图》里,他用沈周的笔法,带点倪瓒的格调;《秋山图》小品里能看到吴镇的影子;《天平纪游图》(1508年)是用黄公望的格调;还有《听泉图》,敏锐简洁,有点赵孟頫的古拙劲儿。
这时候他的山水画主要有两种风格:“粗文”和“细文”。粗笔的学沈周、吴镇,粗简里有层次;细笔的学赵孟頫、王蒙,用笔细,布景密。设色青绿重彩或浅绛,清雅,有装饰味。文徵明这人性格温和,喜欢秀润、细丽、含蓄的画风,所以细笔山水画得多。跟沈周的雄强刚健比起来,差挺远。收藏界常说“粗文细沈”,他粗笔的画少,所以更值钱。
他后期的画,把青绿法和浅降法结合着用。他的青绿山水有浓有淡,浓的像《仿赵伯骕后赤壁图》《春深高树图》《晓春高树图》,淡的比较多,比如《兰亭序》《雨余春树图》《浒溪草堂图》。文徵明学赵孟頫的设色,赵孟頫批评宋人设色浓艳俗气,但他自己的青绿画里还有点宋院体的遗风。文徵明可就彻底摆脱了那种浓艳俗气,把青绿和浅降融一起,画得清丽雅致,又有笔墨趣味。他是文人画里特别重视色彩的,在设色上贡献挺大,开创了明代青绿山水的新风格。
他现世的画里,学元四家的笔墨特别多,看得出来他偏爱元人。他不是只学一家,而是把各家的笔墨、构图、造型揉一块儿。从创作角度看,他对元人笔墨和形式美研究得深,元四家的特色在他画里都继承了,还转化得挺好。
他传世的画可不少,比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潇湘八景册》《江山揽胜图》《山居雪霁图》《惠山茶会图》《春到寒林图》《吴山秋霁》《溪山对弈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前赤壁赋》《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锺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仿王蒙山水》《东园图》,还有《虞山七星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