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著名战略家-刘晔-又慧眼识人-料事如神-筹谋画策 (曹魏著名战略家有哪些)
刘晔,?,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略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初仕庐江太守刘勋,...
刘晔(?-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人,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魏国著名的战略家。这人年轻时就挺出名,大家说他有辅佐治世的才能,一开始在庐江太守刘勋手下做事,还看穿了孙策假装结盟的计谋。后来跟着刘勋投了曹操,成了曹操手下很重要的谋士,他出的点子妙,对天下形势看得准,料事如神,还会识人。刘晔在曹魏待了好几朝,是三朝元老,官做到太中大夫、大鸿胪,封了东亭侯。青龙二年(234年)去世,谥号景侯。
先说说他的胆识。刘晔七岁那年,他娘没了。临走前,娘跟他说,他爹刘普有个仆人,这人爱诬陷人,怕自己走了这仆人会惹事,让他和哥哥刘涣长大后把这人除了。十三岁时,刘晔真按娘说的,把他爹宠信的那个侍者杀了,然后坦然去跟爹请罪。刘普一开始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反而挺欣赏他,没责怪。
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扬州的豪强大多不干好事,又狡猾又残暴。当地有郑宝、张多、许干这些人拥兵自重,其中郑宝最骁勇果断,力气大才能高,大伙儿都怕他。当时郑宝想拉老百姓渡江到江南,看中刘晔是当地名人,想逼他带头。刘晔知道后挺害怕,但一直没被郑宝找到。正好曹操派使者到扬州,刘晎去见使者,聊起时局,还请使者在他那儿住几天。郑宝就带了几百人,牵着牛提着酒来迎接使者,等刘晔。刘晔在中门外摆了酒菜给郑宝的部下,自己跟郑宝在里面喝,还暗中让人借敬酒的机会杀郑宝。可郑宝平时不怎么喝酒,还留了个心眼,那人没敢下手。刘晔只好自己拔佩刀砍了郑宝,割下他的头,对着部下吓唬:“曹公有令,谁敢动,跟郑宝同罪!”部下都吓坏了,跑回营里。当时营里还有几千精兵,刘晔怕他们闹事,就骑上郑宝的马,跑到营门口,跟首领们讲利害,最后大伙儿都磕头认他当头儿。刘晔进营安抚众人,大伙儿都服了,推举他当首领。可刘晔觉得汉室衰微,自己又是皇室宗亲,不想拥兵,就把那些部曲都交给了庐江太守刘勋。
再说他料事如神的本事。刘勋当时在江淮一带兵力挺强,孙策有点忌惮他,就派使者装得特客气,还送了好多财宝,让刘勋帮忙打上缭城。刘勋信了孙策,还因为收了宝贝挺高兴,大家都来祝贺,刘晔却一点不高兴。刘勋问他,刘晔说:“上缭城虽小,但城墙结实、护城河深,打下来不容易,十天半月都搞不定。兵在外面打累了,国内就空了。孙策趁虚打过来,咱们后面就守不住了。这仗要是打出去,祸马上就来了。”结果刘勋不听,非要去打。孙策果然从后面偷袭,刘勋输了,建安四年(199年)跑去投了曹操,刘晔也跟着去了。
后来曹操到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了好万人,占着险要地势守着。曹操派偏将去打,没成功。曹操问大家能不能征伐,很多人说山贼占着险地,难打,而且不重要,不该打。但刘晔觉得,其实是偏将资历不够,加上天下还没平定,山贼才敢对抗。现在局势差不多稳了,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武力逼,山贼自己就会溃败。曹操同意了,派猛将打头阵,大军在后,果然跟刘晔说的一样平定了陈策。战后曹操让刘晔当司空仓曹掾。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打汉中的张鲁,让刘晔当主簿。当时张鲁的弟弟张卫带兵守着,曹操攻阳平山上的各个屯寨,山太险难爬,打不下来;士兵死伤多,粮食又不够,曹操想撤军,让夏侯惇和许褚叫山上的人撤。夜里有些军队误闯张卫的别营,营里士兵吓得四散逃跑。在军队后方的刘晔看到这情况,觉得能赢,劝夏侯惇他们别退。夏侯惇信了,回去告诉曹操,曹操就进攻张卫,张卫打不过跑了。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了汉中。刘晔劝曹操打刘备刚占的蜀地,说占了汉中,蜀人肯定害怕,一打就会投降;不然让诸葛亮、关羽、张飞他们稳住人心,占着险要,以后就难打了。曹操不听。七天后,有投降的蜀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杀了好几个吓坏的人也没安定下来。曹操又问刘晔现在能不能打,刘晔却说蜀人心已经稳了,不能打。曹操最后带兵回去了。后来刘晔当行军长史,还兼领军队。
刘晔还擅长当情报参谋。黄初元年(220年),刘晔升侍中,封关内侯。当时曹丕问大臣:“刘备会不会给关羽报仇啊?”大多数人说,刘备本来就弱,名将就一个关羽,关羽死了他自己都慌,肯定不会再打。刘晔却觉得,刘备一定会借这个机会重振声威,而且他和关羽好得跟亲兄弟似的,肯定得报仇。第二年(221年),刘备果然打孙权,搞了夷陵之战。当时孙权全国都拉出来对付刘备,还跟曹魏称臣,好多大臣都来祝贺,刘晔却说:“孙权哪是真臣服啊,就是被逼急了。”他还建议曹丕趁虚打东吴,一劳永逸。曹丕没同意。后来东吴打赢蜀国,果然又不太听话了,曹丕想打,刘晔说:“吴国刚赢,上下一心,还有长江天险,不能急打。”曹丕又不听。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亲自带兵到广陵泗口,让荆州、扬州的军队一起打东吴。很多人觉得孙权会亲自来打,刘晔却说:“孙权知道曹丕只到江北,过河打的肯定是别人,他肯定等着,不会亲自来。”结果孙权真没来,曹丕只好撤了。
刘晔还精于识人。魏讽在东汉末挺有名,卿相以下的官员都跟他交好。刘备的孟达投降后,曹丕挺器重他,让他当新城太守,还加散骑常侍,当时都说他有“乐毅的度量”。刘晔一见到这俩人,就说他们肯定要叛变。后来魏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邺城造反;孟达在太和元年(227年)跟诸葛亮通信,想叛乱,果然被刘晔说中了。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睿继位,进封刘晔东亭侯,食邑三百户。第二年,辽东公孙渊逼叔父公孙恭让位,自己当辽东太守。刘晔觉得公孙家占辽东太久了,靠着海和山的天险,可能像胡人一样难管,甚至会叛乱。建议趁公孙渊刚上台,出其不意打过去,再悬赏引反对他的人帮忙,说不定不用开战就能解决辽东割据的问题。但最终没被采纳,公孙渊在景初元年(237年)真叛魏了。
刘晔挺受明帝曹睿宠信。有次曹睿想打蜀汉,朝臣都说不行,刘晔私下跟曹睿说行;出去跟朝臣又说不行,他这人胆子大,说的时候特真诚,曹睿和大臣都没起疑。当时中领军杨暨也受宠信,挺敬重刘晔,他是反对伐蜀最狠的,刘晔见他还说不能打,杨暨以为刘晔肯定站他这边。后来杨暨再跟曹睿提这事,恳切劝别打,曹睿骂他是儒生,不懂军事,杨暨就把刘晔搬出来,说连刘晔都反对。曹睿却一直听刘晔说能打,把刘晔叫来对质,结果刘晔一句话不说。后来刘晔私下见曹睿,还怪曹睿把伐蜀的事随便说,说蜀汉可能已经知道了,曹睿还挺感谢他。见了杨暨又说他跟君主说话太直,得婉转点,杨暨也谢他。有人看刘晔这么两边讨好,特讨厌,跟曹睿告发,说让曹睿试他:故意跟他说相反的意见,他要都同意,就是揣摩上意。曹睿一试,果然如此,就开始疏远刘晔。刘晔后来就疯了,太和六年(232年)生病改当太中大夫,没多久又当大鸿胪,两年后再当太中大夫,死了,谥号景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