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出国需不需要护照-春秋时期是不需要护照的 (古代出国需要签证吗)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人出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护照,系列之,符节,其一,早在春秋时期,出入各国之间是不需要护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秦·杜虎符众所周知,中国传统上就是一个农业社...
春秋那会儿,出国根本不用护照,知道为啥不?
“护照”系列之“符节”(其一)
来看个实物——

秦·杜虎符
说起来啊,咱老祖宗以前就是个农业社会,土地金贵得很。但那时候人少,各国都荒着大把地,谁也不会为了抢耕地(特指能种地的,不是地盘)打架。所以大家随便在各国间溜达,想干啥干啥,这才有了后来的“百家争鸣”,热闹得很。

西周·玉鱼兵符
可到了战国,人突然变多了,这情况就变了。生产力跟不上,人一多,能种的地就少了,各国就开始互相瞅着不顺眼,跟现在大城市里人挤人似的,谁不防着点啊?但各国还得打交道啊,做买卖、谈政治啥的。那会儿又没照片、指纹识别,总不能放人随便跑吧?于是,青铜时代的老铁们就想了个招——搞个“符节”当通行证。

鄂君启节·左为车节、右为舟节
符节都是青铜做的。“符”呢,就是政治军事的凭证,能证明身份,进出关卡、军营靠它,还能传命令调兵。“节”是君主派出去的使节拿的,代表君主出征、监察、办案、出使外国啥的,都得靠它。跟现在护照不一样的是,符节认“物”不认“人”。说白了,谁拿着符节,谁就能干这符节该干的事。

根据”鄂君启节“铭文推测出来的水运示意图
比如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搞的“鄂君启节”,就是典型。现存5枚,2枚舟节(水路证)、3枚车节(陆路证),都是青铜铸的,长得像竹节。学者说完整的应该是各5枚,能拼成圆筒,跟竹竿似的。现在国家博物馆和安徽省博物馆各藏了些。舟节和车节上刻着“金银错”的铭文,写着贸易路线、免税城镇、免税啥的。这是楚怀王给他儿子启的免税贸易证,因为启是鄂地的封君,所以叫“鄂君启节”。
“符节”就是最早的“护照”,不过跟现在的护照可不一样。护照嘛,就是走个过场,符节厉害着呢,能调兵遣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