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时司马懿为何会选择撤退 (空城计时司马懿的官职)
诸葛孔明的,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人世间最熟悉彼此的人莫过于对手,高手过招之后,才知道对方的优缺点,了解你的人,不一定是家人和朋友...
诸葛孔明的“空城计”,《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小时候看这段,总觉得诸葛亮太神了,一座空城就能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简直是神仙操作。长大后再琢磨,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司马懿真那么容易被唬住?
人这辈子啊,最懂你的,往往不是家人朋友,而是对手。高手过招,招式拆解多了,对方的脾气、套路、软肋,摸得比自己掌纹还清楚。有时候啊,打着打着,两个人反倒成了惺惺相惜的好友,可立场摆在那儿,终究还是得兵戎相见。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司马懿就是这样的“知己敌”。他们互相牵制,互相成就。因为诸葛亮时不时北伐,魏国才不得不重用司马懿;也因为司马懿压着蜀国,诸葛亮才不得不更谨慎、更拼命。这俩人,简直就是三国版的“相爱相杀”。
话说回来,空城计那回,司马懿带着十多万大军扑向西城,结果西城里只有2500个老弱病残。按理说,碾死诸葛亮跟碾只蚂蚁似的,可诸葛亮偏偏不慌不忙,整了一出“空城计”。
他下令把锦旗全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岗棚,不许出声,不许乱跑。然后大开四门,每个门派20个军兵,扮成老百姓扫地。自己呢?身披鹤氅,头戴纶巾,带着俩小书童,坐在城楼上焚香抚琴,那叫一个从容淡定。
司马懿大军到城下一看,这架势,懵了。城门大开,老百姓扫地,诸葛亮还在城楼上弹琴,跟没事人一样。司马懿琢磨着:诸葛亮这人,一辈子谨慎,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怎么可能把空城摆在我面前?这里面肯定有诈!万一我攻进去,中了埋伏,那十万大军就交代了。算了算了,撤吧!
那司马懿为啥真就撤了呢?真就因为疑心重?也不全是。
首先啊,这人确实疑心病重。他总觉得诸葛亮“多谋而少决”,觉得诸葛亮有谋略但没胆子。所以在他看来,空城计就是诸葛亮在故弄玄虚,城里肯定有埋伏。他刚赢了街亭,没必要冒险,撤兵最稳妥。后来“死诸葛吓退活仲达”更说明问题,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追击,看见木像直接吓跑了,可见他对诸葛亮的忌惮有多深。
其次,司马懿其实可能看穿了诸葛亮的“表演”。他俩交手那么多次,早就摸清了对方套路。司马懿知道,这空城计是诸葛亮在赌,赌他不敢进城。而司马懿呢,也赌诸葛亮没诈——不是赌城里没兵,是赌诸葛亮不敢用空城计跟他硬碰硬。这俩人,互相试探,互相尊重,就像下棋,高手之间,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要走哪步。
还有个更现实的原因:司马懿得“养寇自保”。当时他在魏国虽然有兵权,但曹操、曹丕的旧部还在,皇帝对他也不完全放心。要是诸葛亮没了,蜀国被灭了,那他在魏国就没用了,搞不好还会被“狡兔死,走狗烹”。留着诸葛亮,留着蜀国,他才能名正言顺地握着兵权,保住自己。所以啊,撤兵,既显得自己谨慎,又留了个“敌人”,一举两得。
不过历史上,诸葛亮到底用没用空城计,司马懿到底中没中计,其实挺存疑的。《资治通鉴》里写,街亭之战那会儿,司马懿远在洛阳,根本没去西城。诸葛亮街亭输了之后,直接撤回汉中了。这空城计,估计是《三国演义》为了神化诸葛亮编的故事。
其实不光诸葛亮,曹操和孙坚也用过类似招数。曹操当年在濮阳,被吕布围城,他就把城门打开,让老百姓进出,吕布反而不敢攻,怕有埋伏。孙坚更绝,董卓派兵打他,他就在城外摆酒席,跟众将谈笑风生,还让军士们列队整齐。董卓大军一看,以为有诈,直接撤了。
所以说啊,空城计这招,关键不在“空”,而在“人心”。诸葛亮懂司马懿的疑,曹操懂吕布的傲,孙坚懂董卓的多疑。有时候,最厉害的武器,不是刀枪,而是摸透对手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