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反作弊手段众多-果然古人的智慧是我们所不及的 (科举反作弊)
考场上的作弊与反作弊斗争,历来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仅仅是在当下,也是古代科场的一道独特景观,如果要比含金量,古代科举恐怕要比现今的高考要高很多,读书人一旦中举,就意味着光宗耀祖,从此踏上仕途,娶娇妻...
考场上的作弊和反作弊,从来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事儿不光现在有,古代科场早就玩明白了。
要说含金量,古代科举那可比现在高考猛多了。读书人一旦中举,光宗耀祖不说,还能当官发财,娶漂亮媳妇儿,简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为了这功名,有人连丢官杀头的险都敢冒。

虽说古代没现在的高科技,作弊的花样可一点不少:高官打招呼、买通考官(包括搜身的兵)、搞夹带、请人替考...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统治者们也没闲着,琢磨出不少反招儿。
唐朝科举刚起步,规矩还不完善,作弊手段来得凶。唐玄宗那会儿,宠臣杨国忠的儿子杨暄,学业差得人尽皆知,考官怕杨国忠,硬是录取了他,成了科场一大丑闻。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挺大,却总考不上,只能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胆大的考生,居然敢在皇帝眼皮底下作弊。公元751年,李隆基亲自在勤政楼考“怀才抱器科”,考生里有人偷偷藏了小抄。为了让人信服,唐朝反作弊下了狠招,搞出了“搜身制”、“复试制”和“糊名法”,有些现在高考还在用呢。

为了防夹带,考场里专门安排了兵搜身。后来觉得这么搜太丢人,官员们反对,就改成考前在指定地方洗澡换衣,穿官方准备的衣服。这么一来,既体面,作弊的也少了。
“复试制”就是怀疑作弊但没实据的,再考一次。唐穆宗长庆元年,宰相段文昌、元稹说礼部侍郎钱徽录取不公,郑郎那14个进士都是没才的。白居易他们复试,出了《孤竹管赋》《鸟散余花落诗》,结果刷掉十个。钱徽被贬成江州刺史,其他涉事的官也受了处分。
考官要是给关系户打高分怎么办?武则天搞了个“糊名法”,把考生名字盖住,让批卷的认不出是谁。

代考这事儿越演越烈,清朝甚至有了职业“枪手”,比如清末的胡汉民,就给人代考过两次乡试,都中了。为了防这种“枪手”,“准考证”就出现了。清朝考生考试前有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不让进。准考证上写着身高、有没有胡子、胎痣这些特征,进考场时监考官对着仔细看才放行。

反作弊再严,也难免有漏网之鱼。所以“严惩”就成了大招。明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录的52个全是南方人,朱元璋觉得有诈,把录取的全废了,考官张信韬他们脑袋都砍了,85岁的刘三吾也被发配边疆。
这些作弊和反作弊的例子,只是古代科举的冰山一角。1300年的科举史,多少人想靠作弊“一步登天”。不过嘛,有利就有弊,大概这也是科举绕不开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