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为何没让他继承自己呢-诸葛亮非常器重姜维 (为何没让他继承房产)

亮对姜维非常器重,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是,凉州上士,演义中,诸葛亮将姜维当作继承人来培养,他临终前,将一生所著的兵书、八卦阵都传给了姜维,还传给他诸葛连弩制造之法,可以这么说,演义中的姜维就是诸葛亮的...

admin

诸葛亮对姜维那可是真看重,觉得他是“凉州上士”,难得的人才。演义里,诸葛亮把姜维当接班人培养,临终前把自己写的兵书、八卦阵都传给了他,连诸葛连弩的造法也教了。说白了,演义里的姜维就是诸葛亮的衣钵弟子。

正史里姜维虽然没演义里那么被当“接班人”培养,但也是个降将,一投奔就迅速被诸葛亮重用了。要知道,在诸葛亮眼里,这小子有担当、有作为,那前途肯定是光明的啊。可问题来了,诸葛亮为啥不选前途无量的姜维当继承人呢?当时蜀汉那帮将领估计都挺纳闷的,结果诸葛亮去世20年后,大伙儿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一个个都服了诸葛亮的脑子。

姜维虽然受器重,但刚投奔没多久,资历最浅,算是个“新人”——这当然是个原因,但太浅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这两个。

为何没让他继承自己呢-诸葛亮非常器重姜维 (为何没让他继承房产)(图1)

第一,姜维要是在诸葛亮刚一走就掌握兵权,保不齐就得“穷兵黩武”,把蜀汉那点家底儿都耗光。

姜维确实是个好将领,诸葛亮在世时挺他,他从个降将一路蹿成蜀汉大将。诸葛亮看重他是一方面,姜维也没让人失望,跟曹魏打胜仗不少。但话说回来,就诸葛亮那军事水平,五次伐魏才跟曹魏打个平手。最后一次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大军僵在那儿,结果诸葛亮累垮了,病逝,蜀汉才撤兵。

诸葛亮一走,要是继任的是魏延、姜维这种爱打仗的,估计得接着北伐。可这时候的蜀汉,经过诸葛亮五次折腾,国力早就掏空了,哪还经得起再打北伐这种硬仗?姜维要是这时候一头扎进去跟曹魏死磕,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说不定就把蜀汉大军给搭进去了。

所以诸葛亮走后,蜀汉得歇歇,得找个会管国家的人,而不是只懂打仗的统帅。这才向后主刘禅推荐了蒋琬、费祎俩贤臣。这俩人上台后,基本就搞生产发展,让蜀汉缓口气,尽量避免大打出手。

姜维想带兵伐魏,可掌权的费祎老压着他。每次出征,就给他几千人马,你想想,几千人能干啥?也就去曹魏边境晃悠一下,根本打不出什么名堂。费祎还跟他说:“咱比丞相差远了,丞相都没能平定中原,何况咱们呢?不如先保国安民,守住江山,把功业留给有本事的后人,别总想着靠侥幸一举成功。要是达不到目的,后悔都来不及。”(出自《汉晋春秋》)

没错,费祎这人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觉得自个儿比诸葛亮差远了,现在能保住国家、发展生产就不错了,给将来的人打基础。姜维一直到费祎被刺杀(公元253年),也就是诸葛亮死后19年,才真正掌了大权,开始大规模北伐。这时候的蜀汉,经过19年休养生息,国力恢复得差不多了,有跟曹魏抗衡的本钱了,所以姜维这时候大举北伐,那才是时候。

为何没让他继承自己呢-诸葛亮非常器重姜维 (为何没让他继承房产)(图1)

第二,姜维要是在诸葛亮刚走就掌大权,搞不好就成了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权臣。

姜维说到底就是个当兵的,就想带兵打仗。要是他早早就掌握蜀汉兵权,搞不好跟后来的钟会似的,轻易就得了大权,然后飘了,狂妄自大,还想搞阴谋反叛。诸葛亮临终前为啥把兵权交给长史杨仪,而不是大将魏延、姜维?就是怕魏延、姜维尾大不掉,反客为主。

要是姜维太早拿到兵权,很可能就成了曹操、司马懿那种权臣,轻点架空后主刘禅,重点直接自己当皇帝。而过了19年后,慢慢让姜维对蜀汉有了归属感,培养了他的忠诚。从公元228年姜维归顺蜀汉,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过了6年,他认了蜀汉这个家;到了公元253年,又过了19年,他对蜀汉的归属感更深了,真把这当自己地盘了。这时候的姜维,和蜀汉已经绑在一块儿了,怎么拉拢他也不会反叛了。姜维也真心把后主刘禅当皇帝,就算掌了大权,也不会架空他,成不了曹操第二。就像东吴的诸葛恪,他爹是诸葛谨,掌了大权后轻率北伐,在新城惨败。为了遮丑,他还架空皇帝,嚣张跋扈,最后下场惨死。

诸葛亮临终前,没把兵权给魏延、姜维这些久经沙场的大将,反而给了个“文官”杨仪。当时好多人都不理解,觉得诸葛亮这决定太奇怪了。结果诸葛亮去世19年后,世人才看明白他的用心,不得不佩服这老头的智慧——原来他是怕姜维太早拿兵权,轻率北伐,可能打不过司马懿,把蜀汉大军搭进去;也怕他太早掌大权,架空皇帝,成了权臣。

诸葛亮在临终前,还为蜀汉的未来琢磨了这么多,真挺让人敬重的。


上一篇: 他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何诸葛亮要一次次北伐 (他的真实目的英文) 下一篇:为何说诸葛亮在长坂坡之战中-最多也就负个次要责任 (为何说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