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诸葛亮为何如此劳民伤财 (诸葛亮北伐的图片)
对诸葛亮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北伐的真正动机是什么?魏明帝不仅看破了,还说破了,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一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出师表,中诸葛亮阐明,今南方已...
说到诸葛亮北伐,这事儿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他北伐到底图啥?魏明帝曹叡不仅看透了,还直接说出来了!
诸葛亮北伐,绝对是三国时期的大事件。他在《出师表》里写“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意思就是蜀汉那时候底子差不多了,为了完成刘备临终前的托付,他只能自己挑起北伐这担子。
翻翻历史就知道,诸葛亮北伐好几次都走同一条路:以汉中为跳板,出祁山绕到长安。现在看地图,这条路确实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长的。
想当年隆中对,诸葛亮就跟刘备分析过:天下好地盘全让曹操占了,连皇帝都拿他没办法。东南边的孙权呢,只能当盟友,不能打。这哥们儿确实是个战略高手。
可问题来了,他为啥晚年非要死磕北伐十几年?真像有人说的那样,纯属劳民伤财吗?
先说说蜀汉的优势吧。
首先,孙权跟刘备一样是割据一方的老大,为啥诸葛亮说“不能打他”呢?
其实孙权的江东也不是铁板一块。孙家的政权全靠江东那些士族门阀撑着,孙权想坐稳位置,就得跟士族妥协,搞“与士大夫共天下”那一套。
所以江东士族肯定拼命保自己的地盘,对孙家也是死心塌地。再说了,江东有长江天险,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北方骑兵想过来?门儿都没有,长江就是过不去的坎儿。
所以诸葛亮对孙权只能主打“团结”牌。赤壁之战后,他让刘备占蜀地,也是看中了这地方的地形。
益州就是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山,地势险得很。以当时的交通和技术,敌人想打进来,跟打江东孙权一样难。
而且川地在长江上游,大军顺流就能直扑东吴老巢,只要守住三峡,蜀汉就跟铁桶似的,固若金汤。
四川的土还特别肥,种啥长啥,就算关起门来当“天府之国”,也能活得挺滋润。
但四川的毛病也明显:交通太差了,除了成都,各地老百姓都住得散,凑不成大聚落。人一散,税收就难收,打仗征兵也费劲。
再聊聊战略上的失误吧。
翻翻历史就知道,蜀汉在218年汉中之战后达到巅峰,结果一年后就丢了荆州三郡,只能窝在益州。这中间的弯弯绕绕,可太精彩了。
诸葛亮当年给刘备规划的第二步是:拿下益州后,以益州、荆州为基地,先打汉中当跳板,然后两路北伐,曹魏肯定顾不过来,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这战略放当时还是放现在,都没毛病。但关键漏了一件事:谁守荆州?刘备和诸葛亮把这活儿交给了关羽。
后来的我们都知道了,关羽太狂,结果被东吴背刺,死在麦城。他一死,蜀汉不光损失了一大堆能打的将军,诸葛亮的“三步走”战略也彻底泡汤了。
荆州一丢,蜀汉对曹魏的优势全没了,还得同时防着曹魏和东吴,汉中这桥头堡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到了蜀汉后期,能打的将领越来越少,汉中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诸葛亮还碰上了他后半生最难缠的对手——司马懿。230年起,司马懿就带兵驻扎汉中了。
俗话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蜀汉就那么点地盘,汉中绝对不能丢,所以诸葛亮只能一波接一波地北伐,主动出击。
再说说诸葛亮那“复汉”的心愿吧。
诸葛亮是个优秀的统帅,这没得说。他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能谋能断,凭他的威望,在蜀汉朝里说一不二。
可惜蜀汉国力太弱,人才也比不过曹魏和东吴。诸葛亮掌权那会儿,曹魏的曹丕、曹叡都是有两把刷子的明君,比刘禅强太多了。
面对这么强的对手,诸葛亮很难从曹魏内部找到突破口,只能拖着病体一次次去啃魏国的地盘。无奈国力差太多,就算诸葛亮有通天本事,打一个比自己大几倍的曹魏,效果也微乎其微。
那既然这样,诸葛亮为啥不攒点实力再动手,非要这么折腾着北伐呢?其实他就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说真的,蜀汉在三国里实力最弱,地盘最小。
平定南蛮后,诸葛亮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出师表》里才说益州“疲弊”。他之所以这么执着,根本还是想让蜀汉的国祚延续下去,也不辜负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
蜀汉是当时唯一自称“大汉正统”的政权,要是老窝在益州,长安、洛阳都被曹魏占了,时间长了,大家就会怀疑它的合法性。到那时候,曹魏反而成了人心所向的正统了。
“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这就是当时蜀汉人的想法。只有不停地北伐,才能证明蜀汉是正统,汉朝的龙脉没断。
对手曹叡也懂这个。正史里,曹叡骂诸葛亮是“忘恩负义的人”,还老在诏书里说他,说诸葛亮是为了掩盖自己欺负幼主的罪名,故意制造紧张局势,发动战争。
不过这明显是曹叡作为对手的污蔑。
历史经验摆在那儿,偏安一隅的王朝,只有不停北伐,用进攻代替防守,才能保平安。不然,面对比自己强好几倍的敌人,一旦转入防守,只会越打越输。主动进攻失败了,也比不战而降强。

再聊聊战略上的失误吧。
翻翻历史就知道,蜀汉在218年汉中之战后达到巅峰,结果一年后就丢了荆州三郡,只能窝在益州。这中间的弯弯绕绕,可太精彩了。
诸葛亮当年给刘备规划的第二步是:拿下益州后,以益州、荆州为基地,先打汉中当跳板,然后两路北伐,曹魏肯定顾不过来,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这战略放当时还是放现在,都没毛病。但关键漏了一件事:谁守荆州?刘备和诸葛亮把这活儿交给了关羽。
后来的我们都知道了,关羽太狂,结果被东吴背刺,死在麦城。他一死,蜀汉不光损失了一大堆能打的将军,诸葛亮的“三步走”战略也彻底泡汤了。
荆州一丢,蜀汉对曹魏的优势全没了,还得同时防着曹魏和东吴,汉中这桥头堡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到了蜀汉后期,能打的将领越来越少,汉中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诸葛亮还碰上了他后半生最难缠的对手——司马懿。230年起,司马懿就带兵驻扎汉中了。

再说说诸葛亮那“复汉”的心愿吧。
诸葛亮是个优秀的统帅,这没得说。他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能谋能断,凭他的威望,在蜀汉朝里说一不二。
可惜蜀汉国力太弱,人才也比不过曹魏和东吴。诸葛亮掌权那会儿,曹魏的曹丕、曹叡都是有两把刷子的明君,比刘禅强太多了。

面对这么强的对手,诸葛亮很难从曹魏内部找到突破口,只能拖着病体一次次去啃魏国的地盘。无奈国力差太多,就算诸葛亮有通天本事,打一个比自己大几倍的曹魏,效果也微乎其微。
那既然这样,诸葛亮为啥不攒点实力再动手,非要这么折腾着北伐呢?其实他就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说真的,蜀汉在三国里实力最弱,地盘最小。
平定南蛮后,诸葛亮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出师表》里才说益州“疲弊”。他之所以这么执着,根本还是想让蜀汉的国祚延续下去,也不辜负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

蜀汉是当时唯一自称“大汉正统”的政权,要是老窝在益州,长安、洛阳都被曹魏占了,时间长了,大家就会怀疑它的合法性。到那时候,曹魏反而成了人心所向的正统了。
“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这就是当时蜀汉人的想法。只有不停地北伐,才能证明蜀汉是正统,汉朝的龙脉没断。
对手曹叡也懂这个。正史里,曹叡骂诸葛亮是“忘恩负义的人”,还老在诏书里说他,说诸葛亮是为了掩盖自己欺负幼主的罪名,故意制造紧张局势,发动战争。

不过这明显是曹叡作为对手的污蔑。
历史经验摆在那儿,偏安一隅的王朝,只有不停北伐,用进攻代替防守,才能保平安。不然,面对比自己强好几倍的敌人,一旦转入防守,只会越打越输。主动进攻失败了,也比不战而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