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本来是科举取士-为什么后来变成内推当官了 (唐朝本来是科举制吗)
众所周知科举制是古代封建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特点就是公平,让寒门出身的学子也有了做官的机会,那么唐朝本来是科举取士,为什么后来变成内推当官了?其实这是因为唐朝的科举制并不完善,试卷并不隐藏姓名,于...
科举制算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大发明,主打一个公平,让寒门子弟也能有机会当官。但唐朝明明一开始是科举取士,怎么后来就变成靠“内推”了呢?其实啊,唐朝的科举制那时候还不完善,试卷上不写名字,操作空间可大了去了。
唐朝选官,考试主要考诗赋,所以当官的诗人特别多。唐诗、宋词、元曲,这几个朝代的文学形式各有千秋,但唐朝的文学巅峰,唐诗绝对是扛把子。那时候诗人多,留下的诗也多,到现在我们还能背好多首呢。为啥诗人这么多?还不是因为科举考诗赋,想当官,你得先把自己整成个诗人。
很多学子为了考上进士,就一门心思扑在写诗上,把所有时间都花研究怎么写诗,像杜甫那样,一辈子醉心写诗,结果仕途不顺的人,真不少见。这么一来,唐朝的诗人数量自然蹭蹭涨,流传下来的诗赋也多了。
唐朝诗人孟郊写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诗里透着的喜悦,其实也说明那时候科举当官有多难。跟后来的朝比,唐朝科举制度还不成熟,想金榜题名,光自己学问好还不够,还得有名人的推荐。这样一来,选官里就有了裙带关系,公平性真不好说。
而且啊,唐朝考试试卷不糊名,考官能直接看到考生是谁。那考生就可以提前找考官自荐,考官对自己认识的考生,自然会多照顾点,中举的机会就大了。
据说唐宋八大家里的韩愈,考科举的时候就没少给当时的宰相写信推荐自己。连大文豪都这样,可见诗人们自荐有多普遍。这么一来,能当上官的,基本都是有高官推荐的,单凭自己本事想考上,太难了。
隋朝短命而亡,唐朝算是科举制真正开始推行的第一个朝代。作为首创者,唐朝的科举制度自然不完善,大家选官的时候,脑子里还带着以前察举制的影子,总觉得推荐比考试靠谱。再加上考试考诗赋,诗人本来就受文人圈喜欢,推荐的机会自然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