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蜀汉的靠山是谁-高翔等结成利益共同体-与马谡 (魏延在蜀汉的地位)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临终之前,除掉魏延的做法,让曹魏、孙吴都感到不可思议,因为魏延非常的有才华,除掉他等于自斩臂膀,可是当时诸葛亮不得不这么做,因为魏延在朝中已经找到了利益共同体,一、魏延的付出与贡献自魏...
咱们都知道诸葛亮临终前除掉魏延那事儿,曹魏和孙吴那边估计都傻眼——魏延明明是个难得的将才,砍了他不是自断胳膊吗?可诸葛亮当时不得不这么做,因为魏延在朝里早有自己的小圈子了。
先说说魏延这人为蜀汉立了多少功。他刚投奔刘备那会儿,就被提拔成“牙门将军”,想当年赵云当这个官可是熬了三年,魏延一来就上位,可见刘备是真看重他。不过魏延也没让刘备失望,被重用后就在川中攒下实打实的军功。庞统战死后,他跟着刘备拿下雒城,又和张飞、赵云他们一起围了成都,帮刘备把益州给占了。公元219年,魏延又升官了,直接从牙门将军变成汉中都督,还兼着汉中太守、镇北将军,专门守汉中,堵曹魏的北边来兵。他接手汉中后,用“错守诸围之法”把城防搞得滴水不漏,十多年里曹魏愣是没一步能跨过汉中。这么看,魏延确实是把好手,创业期的刘备没少得他的力,他也是真豁出去干了。
那魏延到底该不该杀呢?其实他在朝里早就有靠山了。从上面说的就能看出来,魏延确实是个难得的上将,难道诸葛亮真杀错人了?可真不是这么回事。首先魏延的本事确实没得说,公元230年跟着诸葛亮北伐,把费瑶和郭淮打得大败,立下赫赫战功。第二年又参加第四次北伐,那时候诸葛亮被司马懿拖得没进展,派魏延、高翔、吴班他们逆着打魏兵,结果司马懿损了三千多人,魏兵大败,司马懿直接缩在营里不敢出来了。魏延这悍将,名不虚传。
可就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一直没战略突破,自己还病得不行,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赶紧和杨仪、姜维、马岱他们商量怎么除掉魏延,还有怎么退军、保住实力的事儿。杀魏延这事儿,是诸葛亮和马岱一起商量的,诸葛亮还告诉了马岱怎么才能成功斩杀魏延。
那诸葛亮是不是杀错魏延了呢?从魏延的表现和当时不少名家的评价来看,诸葛亮绝对没杀错。不夸张地说,要是不及时除掉魏延,朝里恐怕得大乱,魏延说不定能拉起自己的势力,形成专属靠山。那在蜀汉集团,魏延的靠山是谁呢?魏延这人敬重士大夫,看不起杨仪那样的酸儒,所以才总公开跟杨仪掐架,甚至当着诸葛亮的面拔剑相向,这确实做得不地道。就像孙权说的,魏延、杨仪都是“竖牧小人”,要是诸葛亮一天不在,他们肯定得惹祸。魏延这脾气本来就孤傲,后来蜀汉五虎上将都死了,他更没顾忌了。他这辈子活得太压抑,一直活在诸葛亮、刘备的影子里。
从公元209年到公元234年,要是没被杀,魏延在刘备集团干了25年,加上他提的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拒绝,心里一直憋屈,觉得自己的才能没处使。其实早在这之前,魏延就和川中的马谡、高翔,甚至吴懿、吴班他们有联系。不然诸葛亮让没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街亭,魏延咋没反对?换成别人,魏延估计当场就说“这人不行”,可他当时啥也没表示,意思就是认了马谡。还有,当时策应马谡的大将是高翔,魏延在马谡东南边策应,这样一来,高翔、马谡、魏延形成三方策应,这关系可不一般。当时的副将王平呢?诸葛亮只是因为他办事稳,把他放在马谡身边,说白了就是当监工的,可马谡根本没买王平的账,说明王平和马谡、魏延、高翔不是一伙的。
魏延除了跟马谡、高翔、吴懿交好,还有个同乡是川蜀后期的尚书仆射董厥。他们都是义阳郡平氏县人。董厥一开始是丞相府主簿,诸葛亮夸他是“良士”,说明确实有本事。后来董厥当上了尚书仆射,封南乡侯,最后还成了尚书令。你说魏延作为少有的同乡,会不会私下跟他联系,逢年过节串个门?谁也说不准,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魏延和董厥肯定不是互相讨厌的人。
这么一看,魏延在蜀汉朝廷里早就有靠山了。
诸葛亮临死前决定把魏延连根拔起。前面说了,魏延在蜀汉朝廷里不是孤军奋战,早期的刘封、孟达可能都算他的潜在盟友,可惜刘封、孟达死得早,魏延没法跟他们深度合作。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魏延已经当着杨仪的面拔剑,加上子午谷奇谋被拒,他对工作开始懈怠,在诸葛亮面前总摆脸色。魏延这人本来就孤傲,跟川中的“小关羽”似的。他能力又强,要是投奔曹魏,蜀汉损失大;要是回川中,很可能扰乱军事,毕竟成都那时候没人能正面收拾他,五虎将都死了,姜维威望不够,单挑姜维也不一定能赢。
要是放魏延回去,很可能会出乱子。诸葛亮当时放话,要是魏延不听退军令,大军不用管他,直接撤。果然,魏延听说大军全线撤退,立马带兵烧了蜀军撤退的栈道。马岱呢?在魏延有动作后,就执行了诸葛亮的临终军令,在汉中城门外把魏延给斩了。也挺可怜,守了十多年的汉中,魏延自己死在了城外。诸葛亮当时估摸着,要是放任魏延,后患肯定比好处多,只能咬着牙把他给办了。
